第一步,选本——故事是绘本的灵魂,未来我将与之共舞的这个故事文本是否能够激发我的创作热情至关重要!
初次读到《马头琴的故事》的文字脚本,是在年。细细品读下,我感受到故事的流畅与韵律感,一幅幅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翻滚涌现。作家鲍尔吉原野老师改编自内蒙民间故事,带有浪漫的神话传说色彩。我基于创作经验可以预判出这个故事在绘画上的演绎空间很大,预感到又将开启一次非常享受的创作旅程。
磨拳擦掌中,我开始为这个故事尝试和寻找适合的绘画手段。一般我会根据不同的故事来选择不同的创作手段与画面风格。我觉得任何一种绘画手法都是工具,每次开启新的创作之前我都像走进一间工具间,在其中挑挑选选。我的选择标准一般时两个方面,一是最初阅读时故事太给我的感受,二是,故事本身适合用什么样的绘画材料来表达。马头琴的故事,有草原的辽阔,也有神话的幻境,鲍尔吉原野老师的文字简洁却透着一股力量感,这些特质都非常适合用丙烯这种厚重又赋予变化的绘画方式呈现。
选择好绘画手段之后我又给画面的气氛定了一个基调,我希望可以超现实,有诗性。在做好这些准备,并且完成了分镜之后,我正式开始创作图画。
故事的一开始,牧羊少年云登出场了,在辽阔的草原上,只有他和两只羊。我选择使用满版跨页,画出了草原与远山。大大的草原上小小的云登,这种大和小的对比,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他客观上的孤单。整张画笼罩在蓝色调子里,也想体现出他主观感受上的孤单。
翻页之后,整张画的色调丰富了一些,似乎是因为时间流逝,草原转换了季节。可是,天上几笔流淌的灰色积云还是隐约传达着挥之不去的忧愁。故事发展到这时,少年云登的孤单情绪更浓,同时一个愿望产生了,他渴望有一匹白马来陪伴。在前两个跨页中,我都采取了拼贴或者采取了压印的方法,把天然树叶的形态与丙烯颜料相融合,再经过绘画使树木看起来透明、轻灵。
在我看来,哪怕是一片树叶,它依旧包含了整棵树的生命信息。我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写实的故事开端里有一些超现实的存在,暗示着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
因为太想要一匹白马,云登甚至开始幻想起在落日黄昏下自己骑着白马,——这个情节很打动我。也许是因为在我的孩提时代也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幻想;也许是因为我明白,当孩子们做白日梦时,喜怒哀乐等情绪都真实存在,这非常符合儿童的纯真特性。在用画面表现时,我又故意而为之的表现出了一些超现实,比如,让落日落到了山的前面。但为了能使读者可以更好的进入我创作的画面情境,在描绘被微风吹过的水面倒影时,我又尽量的表现的具有真实性。
云登对白马的渴望在升级,它梦见了白马走到了他的面前。梦醒后,依旧不见白马。这段内容,我放慢了节奏用两个跨页来传达。而在每一页的画面表现上,我强化了块面感、抽象性,并且拉开两跨页之间的画面内容差别,减少重复与拖沓。其中一幅,是介于梦中与梦醒之间,一轮巨大的圆月下找不见白马的云登若有所失的身影,与此同时,在山的岩壁上有奔过的马投下的影子。
紧接着,故事发生了转折。这是在情节上承前启后的一页——云登被一阵旋风刮到了山的另一边。一开始我选择用树的倾斜表现大风,但是想了一下又觉得不够浪漫。
我想,用具象的画面表达抽象的风也许会更有意思,于是我开始疯狂的点点儿。
并且在一张跨页中用云登的三个身体动态表现了一段时间的场景。
再翻一页,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白马登场了。螺旋形的构图,正式延续着前一页螺旋的风的走向。云登心中的那一匹白马,从一棵杏树后面走出来,似乎闪着神圣的光辉。这一页,我在镜头上使用了主观视角。我想把读者们带入云登的眼睛里,他看见的白马样子……
“在山的另一边”云登和白马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白马来了,它停留了吗?
是的,他们一起玩儿的很开心。可是,在这时故事中出现了代表着时间线索的象征物,杏树。白马又告诉云登,当杏子长到眼睛那么大的时候,他们就要分别了。对于小孩子而言,这样图象化的表达,就比抽象的数字要容易明白的多。
故事的最后,云登用杏树做了一把马头琴。我想在孩子的成长中,就是不断产生愿望,在愿望的达成与愿望落空之间,得到了成长。每一段美妙的记忆,在脱离的悲伤的色彩之后,都凝结成了生命乐章中的一个音符。所以,在最后一页,我选择了表现文字内容之外、含义之中的情景来配合文字情节。我画了成年之后的云登,在为一群的孩子弹着马头琴吟唱。这在我看来,是生命中美好片段的传递。
我喜欢在创作时,留出一个不受控的空间,有时无意识的几笔涂抹,有时是富于挑战性的构图。我既有意识的控制,也有意识的失控,再去控制失控的部分,就像是在画纸上与画笔纠缠与嬉戏。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感受才能使我在十来年的时间里每天从早到晚乐此不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