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穿透灵魂的天籁之声蒙古呼麦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2/17

“长调、马头琴、呼麦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是蒙古族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声乐艺术家评价呼麦: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地,宽如于大地之边。

呼麦(图瓦语:Хмей;蒙古语:Хмий,意为“咽喉”),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的一种歌唱方式,并非蒙古族所独有。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早在12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地域上流传: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蒙古族呼麦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

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

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

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

呼麦演唱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从向蒙古国呼麦大师学习了呼麦的各种演唱技巧,并提高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

蒙古族呼麦

一部辉煌的中国诗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伟大的啸史。从穹庐民族“天苍苍,野茫茫”(《敕勒歌》)的自然歌唱,到士林精英们的嗜啸成风以及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意象的生成,从萨满的欢歌到佛门释子的转读和道教黄冠的秘术,长啸成为连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和谐纽带,成为兼容儒释道多元文化的艺术法宝,成为华夏文明的声音载体。长啸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中的声音和一种声音中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声音中的历史和一种历史中的声音,由此我们能够发现音乐是如何书写并表征历史的,也能够找到一条东方世界连接并维系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密切关系的纽带,从而为华夏古国的多元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现代性阐释。长啸,这种似歌非歌、似唱非唱、似吟非吟的喉音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实际构成了另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其本质就是,声乐形态的史诗就是精神史。这只是我当下的一点认识,因为我对于长啸的研究还在继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