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我与中国音乐更亲近海客谈神州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8/29

尚·马龙正在弹奏钢琴。   方莹馨摄

《爱之钢琴曲》专辑封面。   资料图片

《侗融》专辑封面。   资料图片

在比利时,想跟著名钢琴家尚·马龙约上一面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常常奔波在各地演出,而中国是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去的一站。见面之前,听了很多他的作品,其曲风在古典与新世纪之间自由穿梭,给人以捉摸不透的神秘气质。然而,当他从音符背后走到眼前,原来神秘的另一面是亲切与真诚——会说中文,哼着中文歌,同你分享许许多多他与中国音乐的故事。

“我与中国音乐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我最近学会了炒面。”尚·马龙用一句中文打破了我和他的交流界线。他说,自己已经学了多年中文,虽然读写还有困难,但是现在已经坚持学到了高级教程。“我之所以学中文,是因为经常去中国演出,与中国的艺术家交流合作,还要去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中文总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他说。

翻开履历,就能发现尚·马龙艺术风格的变与不变。他是学古典钢琴出身,后来转为新世纪风格创作,成为一名著名的流行钢琴家。他还擅长爵士乐、电子音乐的编曲,出版发行了10余张专辑。直到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演出,从此他的作品便逐渐展现出浓浓的中国风。

“有时候我觉得我与中国音乐更亲近,尽管我从小受的是西洋音乐的熏陶。”尚·马龙的这句话并不是玩笑。中国传统音乐使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神奇的是,尚·马龙在从未来过中国之时,就十分欣赏五声音阶呈现出的优美旋律,并开始尝试五声音阶创作,“我与中国音乐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尚·马龙认为,五声音阶有它独特的韵味,是属于中国的音乐。说着,他哼唱起江苏民歌《茉莉花》,“你听,这首小调虽使用五声音阶,但旋律富于变化,非常灵动。”

《茉莉花》可以算是他最早演绎的中国乐曲,他将原曲重新改编,注入了新世纪音乐的韵律,在演出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好评。“我保留了主旋律,在节奏上做了一些改变,添加了和弦。当时也只是尝试,没想到中国观众非常喜欢这种编曲。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旋律,都会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在现代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间架起一座桥

如果要问尚·马龙去过中国哪些地方,你可能会得到一长串地名。在上百次中国之旅中,他有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音乐厅开独奏会的经历,也有深入四川、内蒙古、贵州、云南等地乡村采风的故事。

年在一次长途飞行中,尚·马龙结识了一位法国小伙。聊天中,法国人向他提到了在贵州旅行时接触到的侗族音乐。分别一个月后,法国小伙又邀请尚·马龙参加他关于侗族的摄影展。在现场,尚·马龙第一次听到了侗族歌曲,结束后,侗族歌手还向他赠送了她们的专辑。

“这张专辑我一直带在身边,时常在工作室播放。”尚·马龙说,音乐家用耳朵听旋律,用心感受背后的情感,再用自己的音乐方式表达这些情感,“第一次听到侗族大歌,我就被深深震撼了。它散发着原始的生命力,表达着最朴素的人类情感。”

由此,他萌生了将自己的音乐与侗族歌曲融合起来的大胆想法。如果说《茉莉花》是尚·马龙与中国音乐亲密接触的“小试牛刀”,那么专辑《侗融》则是他将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大显身手”。

尚·马龙开始尝试将打击乐、低音、钢琴的声音加入到不同的侗族歌曲中,经原音授权后,最终汇成了14首曲目。其中首曲名为《黎平》,他说,这首曲子灵感来源于贵州省黎平县,用地名来命名专辑的首曲再好不过了。快歌与慢歌,乐器与人声,钢琴、萨克斯、小号、贝斯……他用各种音乐风格串成14个故事,将发生在黔东南地区千年侗寨的喜怒哀乐、欢庆离别娓娓道来。

此后,尚·马龙多次去贵州采风。他说:“我一般在村子里住上一周,请当地艺术家为我演唱,我会把声音录下来,回去好好揣摩。当地村民热情地招待我,把最好的歌声送给我,这就是采风能给艺术家带来的无穷灵感。”

尚·马龙热爱中国民歌,他相信最有生命力的声音在民间。为了感受“跑马溜溜的山上”,他一定要走一走四川康定跑马山;亲身在内蒙古大草原汲取灵感,改编出马头琴和钢琴合奏版的《鸿雁》……以自己的音乐表达创作改编中国民族音乐是尚·马龙不变的追求,他想在现代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间架起一座桥。

“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西方了解中国音乐”

“我说我喜欢童话,还有遍地的鲜花,彩虹上有我的家,蓝精灵我们会很快乐……”这是尚·马龙为年上海世博会比利时馆创作的主题曲,他与中国歌手合作创作了中文版和法文版。“我喜欢与中国人合作。”他告诉我,当他与二胡、笙等中国民乐演奏家合奏时,大家会努力让自己的乐器与其他乐器更好地配合,找到最和谐的状态,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借鉴。

对于在艺术创作上天马行空、大胆突破的尚·马龙来说,中国是最好的舞台。“中国是创新大国。中国人的创新意识体现在各个领域,人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勇于探索,乐于尝试,在音乐上亦是如此。”尚·马龙说,中国的音乐家和音乐制作人很有想法,愿意做很多实验性的创作,“只要他们有合作意向,我总是说‘好的’。”

创作理念的相投,让尚·马龙与中国艺术家交流顺畅。他坦言,往返于中国与欧洲,有时也会感到疲惫,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拿起手机给我展示年春节在山西平遥的一次演出,由钢琴、琵琶、交响乐与人声共同演绎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由于演出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室外进行,对弹奏是个不小的挑战,“演出前我一直在搓手,担心手指不够灵活。可上场后,我竟忘记了寒冷,因为实在是太过瘾了,只有在中国才有如此奇妙的组合。”

看见中国大地释放出的强大音乐创新活力,尚·马龙希望欧洲也能欣赏和融合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西方了解中国音乐。”他曾经带着侗族艺术家去欧洲演出,“当地观众惊讶于一个比利时人竟然与中国人一起演绎中国的民族音乐。他们甚至把我当作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让我感到很骄傲。”尚·马龙说。

年,尚·马龙与昆曲艺术家在上海跨界合作了一场“当爵士遇见昆曲”音乐会,并将演出收入全部捐赠给汶川地震灾区。他说,他不是为了金钱而活,而是与音乐一起生活,希望用自己的音乐为他人带来更多的益处。

临别前,尚·马龙说要弹奏一曲作为礼物,我点了一首《黎平》,他又“返场”为我再奏一曲《茉莉花》。曲毕,唯一可以表达我对他的敬佩的,就是鼓掌,为他感人的音乐鼓掌,为感人的他鼓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