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理科生。
所以,本文不存在非常偏袒的“艺术生为艺术生辩护”的心态。
由于从事行业涉及到品牌营销和媒体传播,我身边有不少学习艺术的朋友。同时因为学习马头琴,我接触到了不少真正在音乐院校毕业的朋友。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对于音乐、审美等也能彼此达成共识。
当然,关于对艺术理解层面的一些共识,可能因为尽管是以理科考上大学本科,但我8-18岁跟随一位画师学习了十年画,同时又在后来正式学习了五年的马头琴。
我恰好在能充分理解两种状态的人的位置。所以,有了这篇文章。本质上,我并不希望有刻意的剥离。
01.
几乎所有学习艺术专业的朋友,无论美术生还是音乐生,都会面临一种来自“圈外”的误解:有部分没有从事艺术行业、不了解艺术的人,认为艺术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才选择艺术的”。
另一方面,学习艺术的人,有时候也会不服气,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科”的人,生活呆板、不够精彩,一点也没有情调。
抵抗情绪,似乎非常严重。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非艺术从业者(或者说传统的左脑思维人士),一直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学习艺术的人。
“我们是学理科的,跟你们艺术生不一样。”这种态度经常会出现在他们的口中。
包括在学校里,在某一些老师眼里,学习艺术成为一种“迫不得已才选择”的路。
误区在于,因为所谓的“主流价值判断方式”,他们一直在引导一种思维:如果你成绩不好——数学考不好,物理也不好,英语也不怎么样,赶紧去学艺术吧,参加艺考吧,不然可能会“没有出路”。
这种惯性思维以及社会情绪,甚至可能影响到艺术生对自己的价值的判断。
在我们接触到的马头琴专业学生里,一小部分朋友时不时会出现自卑心理,他们表示:当年自己是因为“文化科”考不好,才选择了马头琴,选择了从事音乐。
实际上,这个社会存在一些合适学习艺术的人才。文化科成绩好与不好,本质上并非是绝对的。
选择艺术,不是下下策,更不是逃离“文化科”的方式。
这种认知,跟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02.
我的朋友圈经常会出现艺术相关的内容。比如,我去看展览、看演出,我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接触到一些艺术家。
有一次,一位从事电子产业的先生用一种非常鄙夷的态度评价:“你们这些学艺术的,就是生活比较精彩,也不用干正经的活。等你们玩多几年,可能就会干些正经事了。”
尽管我认为去改变一个执拗的人的想法十分没有必要,但我还是尝试着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
“嘿,首先,我本人并不是以艺术专业考上大学的,我是一个理科生,跟您一样。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去接触艺术和理解艺术。”我告诉他,“其次,我不认为学习艺术就是不正经或者不务正业,我也不认为艺术生就没有靠谱的知识体系。相反,我遇到过不少艺术生的文化素养特别好,且其中还有一部分也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
后来,我偶然才发现,这位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干正经事的“聪明的理科生”的先生,高考数学成绩比我少了整整30分。
尽管事情久远不值一提,但结合起他迷之自信的嘴脸以及他对艺术的浅显认知与不尊重、局限在对其他领域的排斥心理,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十分可怜的状态。
因为,没有包容世界的心,对自己也是一种苛刻。
这是一个处处需要美的地方。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不需要美,只注重实用性。”那么,很简单,要么是他不懂美、没明白美的价值,要么是他还没有消费美的财力——属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而美,来自于审美力,来自于艺术。
03.
对于马头琴艺术生来说,即使曾经有过成绩不好的经历,不代表以后就没有好成绩;选择了马头琴,不代表就此放弃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也不代表放弃自己所谓“文化科”的进步。
不少音乐大师,学识非常渊博。他们除了对艺术本身有自己的天赋,可能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谈判能力都很好。
学习艺术,本质上是一种选择。适合学习艺术的人,本身具备一定的天赋。比如,马头琴圈内有一些演奏家天生音乐的认知就是比一般人敏感、丰富。
艺术不是“无奈之选”,恰恰是因为有“天选之人”。在我看来,从事艺术属于很高段位的行为。
这是一个需要左脑、右脑配合的时代。理科生里有非常懂艺术的人,学艺术的人也有非常善于逻辑思维的朋友。
大部分人也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只是配比不同的问题。
社会应该尊重艺术从业人士,艺术生对自己的价值也要有承认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定是会愈发友善和科学健康。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不会再听到那句:我是因为成绩不好,只能选择马头琴。
撰文封面摄影
阿桐宝力代
编辑整理排版
「广州马头琴部落」媒体组
马头琴媒体表达+打造音乐内容平台
我们尝试着吸引独立思考的马头琴人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