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跟马头琴圈外、马头琴圈内的朋友沟通马头琴媒体宣传的话题。
小众、太少人知道……这些几乎都是对马头琴传播的描述。
有一部分朋友,经常给我们传达一个话题:马头琴是很不错,但是太缺少“大媒体”的宣传了!
在分享这个话题以前,我们把这些朋友说到的“大媒体”相对笼统地理解一下,它大体是形容一些具有大流量的,或者相对主流的传播平台。
那么,“大媒体”,是否真的是关键因素?
的确,如果经历过“大流量”的传播,马头琴确实会产生不少“出圈”的可能。比如说宋冬野《安和桥》里的马头琴的使用,就是一次很出色的马头琴传播现象,“圈外”很多人也通过这首歌曲知道了马头琴。
那么,我们来说说:
流量的话,对推广一种事物来说,肯定是有用的。
但是,一搜索“马头琴”,劈天盖地的宣传并不少。
这些资讯,对于马头琴传播的破局,有明显的效果吗?表达得到位中肯的、不虚的、不花里胡哨的,多吗?
本质上的原因,来自于三个“太少了”——
01.懂马头琴的媒体,愿意深入了解马头琴的媒体,太少了。
大部分的媒体,并不了解马头琴。信息可能是拼凑、摘抄的,未曾经过筛选的老套的讯息。或者说,对于马头琴,只是做了“发布”这样一个动作,没有做好“内容”,也不知道如何“传播”。
02.深入学习并了解马头琴后,同时又浅显、明白地输出,太少了。
如何在消化后(了解马头琴后)把它们简单易懂地表达,如何让接触到它的“小白”能理解,没有太大的隔阂,这又是难上加难,对于“传播者”的考验就更大了。
03.关于马头琴的创意研究,太少了。
为什么需要“创意”,因为“传播”本质上是需要“新内容”,就算我们不断再讲同一个事情,也需要换着表达方式去说。这再一次对传播提出了考验,了解马头琴的人不多,研究马头琴的人更少,研究马头琴的媒体几乎九牛一毛,并且还要不断输出创意、去传播的简直就是冰山一角。
所以,大家所提到的“大媒体”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它并不是关键因素。
如何让马头琴得到更好的表达,如何使用更好的方式去触达那群热爱或者有可能热爱它的群体,才是第一步需要考虑的关键,其次才是寻找一些重要的推广渠道。
如果把一些很花里胡哨的宣传内容、很虚的、不知所云的马头琴介绍,放在一个“大媒体”上去宣传,也许很多人可能会“知道一下”它,但几乎无法形成一种链接,难以产生“认知的冲动”,永远都是陌生的感觉。而这,可能就是目前的现状。
首先得有好的内容,才能去做好的传播。
一直在“发布”,但不够聚焦、缺乏创意。因为过往的传播可能很敷衍,对马头琴的介绍可能一点也不细致。
“细致不代表复杂,而是动脑、用心。”「广州马头琴部落」主理人、文化策划人——阿桐宝力代说。
因此,我们更加坚定,需要做一个马头琴垂类内容媒体的目标。马头琴有关的发布平台不算少,但马头琴垂类内容媒体很少。
我们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认知,而是搜集并整理多位马头琴理论家、演奏家对马头琴的认知和介绍,并用新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输出给我们的马头琴读者们——这也许在我们四年来的多篇人物专访以及多篇原创马头琴解读文章中,大家会看到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我们不是自己胡编乱造,而是召集那群懂马头琴的人,来一起分享大脑里的所思所想。
所以,你在「广州马头琴部落」平台上读到几种不同的观点,不足为奇。
之所以用文章作为主要载体,是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文字作为沟通的媒介,共同学习并互相启发对马头琴的深度思考,多维度的理解。我们不怕麻烦,我们会花心思去做马头琴的内容传播、新媒体表达方式的研究。
至于,对马头琴的传播有没有效果,待时代去判断。
图片
来自网络
主题策划编辑撰文
「广州马头琴部落」媒体组
马头琴媒体表达+打造音乐内容平台
我们尝试着吸引独立思考的马头琴人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