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咖啡馆里的马头琴
那时候,还没有一个叫「广州马头琴部落」的自媒体平台。我自己设计海报、写文案、招募观众。但是,没有好的推广渠道,传播也不是很给力。直到活动的当天早上,我发现没什么人报名。我自己带着海报,在场地门口支起一个木架子,并对着来来往往的朋友介绍,下午有一场马头琴沙龙,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进来。没有人理我,也几乎很少人知道“马头琴”是个什么东西。但活动,还是进行了。现场来了十个观众,其中有五个是我临时邀请的朋友——包括几位蒙古族朋友、一位黎巴嫩友人、一位广州的音乐老师。来的人不多,但我依旧非常细腻地分享。图|.11咖啡馆里的马头琴我自主策划的第一场马头琴沙龙,就这么草草结束了。在此之前,我分享过两次马头琴。一次是一个国际幼儿园的邀请,一次是一个民族旅行公司的邀请,这两次,我几乎都不需要参与活动本身的策划,也不用担心观众的数量。图|.10《来自草原的琴声——蒙古文化展示》万里会论坛
图|.3马头琴走进国际幼儿园(担任主讲人)
而年这场看似具备出圈气质的自主策划的马头琴沙龙《咖啡馆的马头琴》,并不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没有很多观众,没有推广渠道和传播方法,也没有很好的宣传话术,更没有经验。我很不甘心。我对马头琴沙龙——这种线下近距离地普及马头琴的方式,有着一种特别的执念。本质上,它是“分享”性质——我不喜欢轻而易举地聊“世界”“宇宙”这样的空话,而是朴实无华地把你喜欢的一种事情(马头琴)分享给身边的朋友。高品质的、精细化的马头琴沙龙内容,依旧是我的追求。图|马头琴画面的拍摄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受了广州大剧院的邀请,在书店中主持HAYA乐团的见面会。那场活动,联合几方力量,加之HAYA乐团的火热名气,现场爆棚。后来,在某位观众的反馈中,我才得知,大家都觉得活动效果挺好的,基于这个领域的独特性,寻找一位了解蒙古族音乐、HAYA乐团的人来对话,比单纯尬聊来得更有意思。图|.5策划并主持HAYA乐团广州见面会
沉寂了一年,我思考了许久,在增加自身马头琴认知的同时,也不断研究马头琴受众的特点。年2月,在创立了一个叫「广州马头琴部落」的自媒体后,3月-8月之间我连续不断在广州这座南方国际大都市举办了5场”游牧沙龙“,并将马头琴以下午茶的模式,带到了书店、咖啡厅、写字楼等平时几乎不可能会看到马头琴的场景。图|「广州马头琴部落」的五场游牧沙龙没有过于民族的标签,没有太过于学术的距离感,大家轻松地聚在一起,吃着茶点,喝着饮品,聊着马头琴。马头琴,变得很有“生活感”。这件事情,除了给广州当地尚且不多的马头琴爱好者一个惊喜,一定程度上也让大家一下子有了“社群感”;同时,也开始引发内蒙古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