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卫视制作的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第四季节目迎来完美收官,来自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演奏员张海涛在“上万人”的全国海选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四强。在第四季的舞台上,张海涛将潮尓、中阮、笙、马头琴、萨竹、唢呐和呼麦等多种乐器及唱腔融入一部作品中,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让观众领略到民乐的无限魅力。
《国乐大典》张海涛(左二)舞台照
“行者”的出圈之路
会二三十种乐器演奏的张海涛,一个人就是一支乐队。自称“行者”的他在唢呐、萨竹、马头琴、笙、中阮、冒顿潮尔里来回穿梭,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以一首《乐游记》追求国乐七十二变,让无数观众印象深刻。回忆一路的参赛历程,张海涛依旧觉得历历在目。作为一名来自东亚音乐之都的器乐演奏者,且肩负音乐唱作人身份的张海涛来说,他深爱着这个充满浓郁音乐氛围的黑土地,更希望能借《国乐大典》的舞台,告诉所有人:黑土地不仅是“中华粮仓”,还有优美的音乐,还有像他这样执着追求音乐创作的音乐人。
《国乐大典》张海涛(左一)舞台照
“从这个舞台开始,我将不仅仅是一名国乐音乐人,而且还是肩负着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重任的使者。任重而道远!就像我们战队的名字那样‘奇点’就是‘起点’。从这个舞台开始,我会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国乐作品,奉献给大家。我们黑龙江的音乐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我们有的是对黑土地感恩的情感。黑土地上的人有着特殊的音乐基因;黑土地上的音乐人在国内乐坛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音乐历史上,黑龙江有太多的音乐让人耳熟能详,包括《乌苏里船歌》《卖货郎》《我爱你塞北的雪》等。我们代表黑龙江年轻一代的音乐人,立志对振兴黑龙江民乐作出应有的贡献。”张海涛坚定地说。
“唢呐王子”不只是因为天赋
张海涛从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唢呐演奏,八岁登台。多年来一直钻研各种乐器的演奏,改良和制作了多种乐器,并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了作曲专业。在多年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了一名集创作、演奏、演唱于一身的表演艺术工作者。在很多人眼中,他是“音乐鬼才”“唢呐王子”。
张海涛
说起小时候,张海涛感慨万千。由于张父本身就是民间艺人,在张海涛小的时候,张父就带着他去拜访音乐老师学习乐理知识。每次去老师家学习,父亲骑自行车的往返路程都要30多公里,那时候小小的张海涛还不懂父亲的艰难。六七岁正是最爱玩的年纪,他也不愿意去练功,有时会受到父亲的“武力”对待。正是因为这份“严厉”,张海涛才一直坚持并取得了今日的成绩,因此每每提起童年往事时,张海涛就无比感激父亲。
守艺人也是手艺人
正是小时候的难忘经历,如今的张海涛在创作任何一个作品时,都会觉得印象深刻。尤其是在编曲时,为了要突出音乐故事主题和表现出音乐情绪,就要选择音色适合的乐器,而当找不到这样的乐器时,他就会自己做一个出来。比如《人活着就有希望》里的乐器“萨竹”,为了找到悲凉和沧桑的感觉,他就制作了“萨竹”。所以,当走进张海涛的录音棚就会发现,里面像是一个乐器加工作坊一样,而他整天都在“作坊”里琢磨着乐器的音色。
张海涛演奏“萨竹”
张海涛改良了很多民族乐器,除“萨竹”外,还有“冒顿潮尔”等等,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他更是借鉴了国外的很多表现形式和音色特点,尝试了很多中外音乐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我国的民族乐器演奏有数千年的历史,演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着我国与外国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民族乐器已经走向世界。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是不输给国外的。”
张海涛演奏中阮
用全新的姿态投身云展演
说到当今时代下,民乐该如何发展与推广时,张海涛觉得,这是一个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民乐的发展要在继承的同时要有创新,没有创新的继承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说作品需要多样化,表现形式需要多样化。而他的每个作品都在尝试着创新,包括乐器的创新、舞台表现的创新。
最近新出台的《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年)》中提到了云展演,大力发展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等新业态。丰富创意理念和表现手法,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网络展演,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对此,张海涛觉得,像他这样的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们太需要这样的平台了。
张海涛曾经多次走进达斡尔族聚集地去采风,把这个民族仅存的音乐进行改编并重新创作,创作出了好多优秀的民乐作品,但是因为演出平台的限制,无法去震撼到更多人。现在有了云展演平台,让好作品能够传播出去,增加传播渠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乐,了解少数民族音乐,这对继承和发扬民乐有着深远意义。张海涛表示当更多的音乐人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演出平台,一定能让一些优秀的艺术人才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涌现出来。
最后,张海涛想对现在学习民乐的孩子说几句话:“学习民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那是啥都学不会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别怕苦别怕累,要练就要认真练,要玩就玩好!永远都不需要焦虑,因为中国民乐的舞台永远都呼唤着优秀人才的到来。”(记者刘雨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