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从文化根脉上深挖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以“和诗以歌”的原创模式进行文艺呈现,勾勒“大美中华”深刻内涵和文化力量,传递向上向善主流价值观,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以文化优势厚植传播优势
——从总台《经典咏流传》看文化类节目的守正创新
田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携“美”而来,守承文化之脉,抒写浩然之气,点亮传世经典,唱响大美中华,以温润人心的音乐勾勒“大美中华”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力量、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在舆论场再次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海报。
据不完全统计,节目在微博、新浪、腾讯、抖音、快手等平台累计收获热搜热榜超过个;全网视频播放量已破10亿,单条传唱卡段播放量最高破万。从整季节目看,中央级媒体共发布相关报道余篇,全网传播信息近万篇(条),微博#经典咏流传#主话题阅读量增长超14亿,微博端全季话题阅读总量近50亿。居高不下的热度,交口称赞的口碑,让已走到第五季的《经典咏流传》正逐渐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案例。从文化根脉上深挖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以“和诗以歌”的原创模式进行文艺呈现,将深沉持久的文化之美、奋斗不息的生命之美、沁人心脾的艺术之美、惠及人民的时代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经典咏流传》成功的关键所在。
以文化之美提升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对传播力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内容为王”。《经典咏流传》对内容传播力的建构,体现在用“和诗以歌”这种新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转化创新,在守正基础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经典咏流传》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了文化生命力,延展了节目传播半径。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鉴赏团。
创新传承,演绎经典内涵
经典之所以能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风雨的洗礼成为经典,不只在于特定历史背景和文本形式,更是因为经典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经典咏流传》一经推出,就被许多人认为具有“里程碑”式价值,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通过题材、制作、立意等方面的创新,活化了经典诗词的意蕴内涵,摆脱了传统文化的“高冷”尴尬,让其在今时今日的文化土壤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节目致力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笔墨互为”,从选题立意到歌曲创作,从舞台呈现到话语建构,全景式打开观众对“美”的期待和认知,树立起中华美学的精神旗帜。上至先秦时期《逍遥游》,中至唐代《望天门山》、宋代《青玉案·元夕》,近至当代红色诗词《长征组歌》,都被纳为歌咏对象。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牵手,迸发出温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推陈出新,融入时代精神
对经典内涵的诠释,既要避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也要避免泥古不化、故步自封。只有以返本开新、推陈出新为宗旨,将当代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文本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在哲学层面激起共鸣与升华,发挥直击人心的传播效果。节目中,一群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妞妞合唱团与莫西子诗共同演唱充满童趣的《村居》,展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幸福田园生活;周笔畅用一首《夜雪》,唱出了自然万物的灵动与真挚生活的意趣;杨千嬅演绎白居易笔下的《大林寺桃花》,描绘人们心中追寻的春意与理想……《经典咏流传》把握中华美学精神,从经典诗词本体中开掘出契合时代精神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绘就属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色。这启示我们,必须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挖掘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
莫西子诗和“妞妞合唱团”的孩子们。
虚实结合,展现人文追求
文化之美有虚有实、亦虚亦实。“和诗以歌”勾勒中华大美,勾勒的是文学之美、艺术之美,也是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经典咏流传》让节目呈现出一种大开大合、贯通历史之势。特别是第五季对“大美中华”的诠释,突出呈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之美,歌颂幸福生活之美,将“美”的维度拓展到国家与时代、人民与生活、文化与传统,用经典诗词铺展“大美中华”的文化力量。从“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温润江南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冰清品格,再至“牛羊散漫落日下”的悠闲生活,这幅“点燃”社交圈的“大美中华”画卷,显示出中华文明极富魅力、极富活力的文化形态。《经典咏流传》的突破就在于,虚实结合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古典诗词的人文追求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
以生命之美强化引导力
文学即人学。记述人的面貌、选择与命运,展现人的观察、描述与思考,揭示生命之美、人性之善,文艺作品才更容易赢得观众点赞。在“和诗以歌”的艺术形式下,《经典咏流传》注重让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交相辉映,进而挖掘和揭示诗歌中蕴含的生命之美、人性之善,努力满足广大观众审美心理和情感需求。
讲好故事打动人
通过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更容易进行情感的沟通、心灵的对话。选题有共鸣、叙事贴近人心,才能产生共情、打动人心。《经典咏流传》既展示诗词创作者的人生,也讲述新演绎者的奋斗故事。一位位新时代的传诵者、演绎者,用自己的故事诠释古人的诗意,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古典诗词的力量。在第五季第二期节目中,邓小岚女士带着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共同演唱《春夜洛城闻笛》,令无数人泪目。正如邓小岚用爱和音乐为孩子们筑起通往梦想的道路,《经典咏流传》也着重定格奋斗之美、筑梦之美。在第一季中,《苔》这首孤独了年的小诗,因为《经典咏流传》里支教老师梁俊与贵州山里孩子们的感人演绎,一夜之间走进亿万中国人心里。饱含真情的故事,生动、活泼、精彩的讲述方式,恰好契合观众内心对温暖与向上的美好追求。
邓小岚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
激发共鸣感染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作用既在于“架桥”,架起节目和观众之间的心灵之桥,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也在于“融冰”,化解观众心中的隔膜,实现心意相通、感同身受。《经典咏流传》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通过重温珍贵的影像资料、老照片、老物件等方式,赋予经典穿透时空的感人力量。革命烈士杨开慧藏在墙缝里52年的家书、抗战诗人陈辉《为祖国而歌》的手稿、年前的《新青年》杂志……诸如此类的历史物件,配合感人肺腑的经典传唱,一下就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振。《经典咏流传》也善于使用“中国式浪漫”打动人心。如,中国空间站上航天员王亚平演奏古筝,与经典传唱人的“天地合作”,让千年前《梦天》的诗意想象照进现实。让观众走进一档节目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唤起情感共鸣,在温情表达中传递力量、彰显情怀。
讲透哲理鼓舞人
凡事由情而入理,往往事半功倍。文化类节目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极尽视听之娱,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和哲理、彰显态度与追求。在第一季中,《明日歌》与《滚滚长江东逝水》让观众领略到中国人独有的时间文明及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慨然与壮怀。在第四季首期节目中,《定风波》的歌声道尽苏东坡的一生风雨,在文学与现实的碰撞中诠释出“将风波变为风景”的从容与旷达,传递给观众不惧风雨、笑对人生的精神力量。事实能否说服人,哲理能否打动人,关键在于采用怎样的形式讲述。只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能达到沟通交流、启智润心的功效。
以艺术之美扩大影响力
艺术创作赋予传统文化二次生命,让内含其中的无形而显在、深沉而持久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一种有形、真实的传播力量,在审美、认同、体验等层面激起观众多层次共鸣。《经典咏流传》走到第五季,除坚守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初心,更不断在艺术创作上强化迭代升级、发挥引领作用,把传统文化的内核与各种文艺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用艺术之美赋能传统文化。
以舞美设计展现美学追求
舞美是文艺的“外衣”,华丽才能引人瞩目。《经典咏流传》开创“和诗以歌”的“音乐+文化”模式,通过创新改编和原创新编的方式坚守文化立场,通过高水准的曲艺创作和舞台呈现传颂中国故事,带给观众入眼又入脑的审美体验。舞美设计上,以《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为例,突破以往空间境界,从东方审美出发,将自然元素与科技元素融合编织,创造性地搭建水幕舞台,结合星光穹顶以及雾森等特效,打造沉浸式表演空间。圆形水幕、水池和舞台呈现画中画、境中境的视觉场景,使每一位经典传唱人的出场、表演更具仪式感。古诗词也可通过投影展现在水幕上,光影和环境巧妙结合,令传唱人与诗词意境融为一体,让经典文字在感官体验中“活”起来。惊艳的视觉呈现、贯融的歌舞形态、鲜明的节奏特点、新潮的表演方式、兼具体验与表现力的美学追求,展现出艺术美学上的新造诣、新成就。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意境海报。
以多元艺术打造视听盛宴
一档主流、受欢迎的文化类节目,其艺术形式必定是多元、融合的。只有兼收并蓄,才能更好契合国人审美传统;只有包罗万象,才能尽可能满足每一位观众审美趣味。《经典咏流传》依托强大的创作团队,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文艺呈现手段。在第五季中,经典诗词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一系列“经典遇上经典”的文化碰撞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张卫健传唱歌曲《一生大笑能几回》,配合琵琶演奏家的表演,将“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的诗意重现;金海心演唱《鸟鸣涧》,结合唯美空灵的非遗技艺口技,呈现“空山鸟鸣”的写意场景;郭采洁与马头琴艺术家齐·宝力高的合作,也将更浓郁的草原风情注入人们心中;张淇在歌曲《风雨梦来》中融入京剧老生的唱腔和念白,演绎陆游“铁马冰河”的梦境与人生态度。所谓“百艺群工,竞呈奇伎”,丰富多样的文艺呈现手段,促进了“诗、歌、人、景”的有机统一,增强了观众体验感和代入感。
以数字技术强化欣赏体验
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除现场科技装置,《经典咏流传》还通过AR(增强现实)、CG(计算机动画)特效等科技拓展舞台空间,冲破“次元壁”,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打造身临其境般的穿越空间。歌曲《忆江南》通过CG特效实现“碧波泛舟,人游画中”的奇观,让传唱人走进千古名画《富春山居图》中,带公众一同畅游富春江绝美山水。歌曲表演之后,传唱人又从古画中回到现实舞台,与嘉宾一同解析大屏幕中呈现的古今山水对比长卷,留给观众对画中故事的无尽想象空间。节目还搭载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技术,用高科技赋能舞台呈现,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营造身临其境般的审美体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也为创新中华文化表意方式和修辞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时代之美彰显公信力
人民是文艺之母,时代是文艺沃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素材,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时代精神、美好生活,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好作品。《经典咏流传》坚持守正创新,以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价值,熔铸中国精神,充分体现出“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文艺追求,以及“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文艺使命。
展示文化魅力,提振自信心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经典诗词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重要题材之一。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蓄积着中国人的智慧、品格、襟怀和修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用音乐咏唱的方式解读经典,可以更好地将经典诗词蕴含的深厚精神文化价值传播开来,发挥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共同价值的社会功能。从《大风歌》《从军行》的传统诗词演绎,到《为祖国而歌》《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近现代诗词再现,《经典咏流传》不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也着力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提升文化自信增添底蕴、描画底色。这不仅是一场创新传承文学经典的艺术盛宴,更是一场跨越历史的心灵对话、洗涤灵魂的精神接力。
植根美好生活,传播正能量
艺术创造应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用艺术手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经典咏流传》没有盲从“娱乐喧哗”的不实之风,而是回归人民大众的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人文静美”的创作风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从《天降大任》的自信坚毅到《水调歌头》的淡泊人生,从《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期许到《诗经·秦风·无衣》的勇敢以赴,古诗新韵,让观众体会和感悟先人们对大我追求、对人生志向、对信仰信念的所思所想、所为所成,从而获取智慧启迪、情感慰藉和心理认同。这充分说明,只有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基因、精神追求融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才能创造出更符合人民性、更彰显中华文化精神的文艺作品。
培护精神高地,讴歌真善美
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必然是一部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激励人向上向善的作品。从第一季到第五季,《经典咏流传》始终将崇德向善的道义追求灌注其中。以第四季为例,屠洪刚继演唱《霸王别姬》后再唱历史英雄刘邦,一曲《大风歌》自带千军万马浩荡之气;董宝石将唐代战士的复原铠甲搬上舞台,创新演绎王昌龄《从军行》里英雄男儿守卫家国的热血豪情;谭维维演绎《蝶恋花·答李淑一》,革命烈士杨开慧忠贞不渝、坚守气节的故事让观众潸然泪下……用音符传承经典,用歌声刻印精神,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钦佩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动情于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发起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高举光照世道人心的道义火炬,培护引领社会和谐的精神高地,《经典咏流传》传奏出最美的“文明和声”。
踏时代之浪,筑中华之梦,千年文脉正在我们手中传递。《经典咏流传》再一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而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再一次证明了只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今后,一定会有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化的手段被应用到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国文化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既是主流媒体的幸事,更是文化事业的幸事!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开学第一课》《经典咏流传》《诗画中国》制片人、总导演)
来源:新闻战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