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财网
国庆七天假期,正是秋高气爽天气,外出参观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最近开幕的大展中,我们挑选了6个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供你作为假期出行参考。
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时间:年09月03日至年10月31日
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继“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今年推出第二次年度大展。这是国内外第一个以花木题材文物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览,以花木欣欣向荣的灿烂、硕果成熟累累的盛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展览将呈现中国古代的花木艺术,以绘画为主,同时包括瓷器、漆器、织绣、屏风及图书等多个种类。展出的件文物,除了展现中国古人对植物的认识之外,展览勾勒出中国古代花木艺术的流变。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珍贵,许多文物都是首次亮相,其中不乏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轴、北宋传赵昌《蛱蝶图》卷、宋人佚名《百花图》卷这样的珍品,另外南宋宫廷画家马远、马麟、林椿、朱绍宗等的花木小品及花木题材的装饰的器物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本次展览出版有图录,分上、下册,收录本次展览的全部展品,以及部分因为文物保护的“休眠期”,展线空间等原因未能展出的文物,可以说是展览的扩充版。图录印制精美,颜色还原度高,注重放大局部和细节,并收录有关于中国古代花木画研究的专业论文。与故宫博物院的“万紫千红一一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遥相呼应的,沈阳故宫也在同时举办同一主题的展览。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
时间:年07月16日至年10月20日
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这个有关良渚的大展就紧接着在北京开幕了。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良渚玉器展,策展人欲以件(套)文物,提示中国年文明史。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中心位于杭州市良渚遗址,总面积34平方公里,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良渚遗址分布面积大、遗址点密集、文化内涵丰富,遗存种类多样,包括墓地、祭坛、村落、大型礼制建筑基址、防护工程、手工作坊、农耕区等,被考古专家认为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的最高水平。作为礼器的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良渚的玉器,造型厚重、做工精湛、种类很多。其中,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良渚玉器往往带着良渚文化特有的神人兽面纹。这种纹饰被认为是先民宗教信仰的图腾。
此次参展的良渚玉器并非只出自浙江,而是广集全国各地良渚玉器之大成——从良渚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17家单位调集而来。此外,展览还通过影片、模型、3D打印等形式,呈现良渚遗址核心地带的格局和营建过程;两侧偏殿展厅还将展出良渚八十年的考古历程和多年的保护管理工作。
画屏:传统与未来
时间:年9月06日至12月06日
地点:苏州博物馆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画屏”为主题的展览,由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策展。
展品汇集国内外14家博物馆藏艺术精品,包括芝加哥艺术学院藏《合乐图》(传周文矩)、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1号墓出土木板漆画屏风》(复制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屏风绢画》、重庆三峡博物馆藏《临韩熙载夜宴图》、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人日诗画卷》、南京博物院藏唐寅《李端端落籍图》等。其中的不少作品都曾是巫鸿的研究对象,出现在他的重要著作《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当中。此外,展览也展出了一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宋冬、杨福东、尚扬、徐冰等。
与绘画作品不同,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这一特性使屏风在传统美术中扮演了耐人寻味的角色,把图像、空间和物品这三个视觉艺术中的基本元素凝聚在综合性的艺术创造之中。这种情况不但在中国美术中是独特的,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所以,虽然屏风早已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已经化为中国艺术基因的一部分,潜藏在文化底蕴和艺术家的深层思维之中。
花满申城——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
时间:年9月24日至年3月22日(每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地点:上海博物馆
在展厅入口处,主办方搭建了双层圆形开放式展台,阶梯式展出哈萨克族冬不拉、热介克;维吾尔族胡西塔尔、热瓦普、小号;塔吉克族四弦琴;藏族龙首纹岗冻;蒙古族马头琴;彝族龙纹月琴;朝鲜族圆鼓;苗族古瓢琴;傈僳族四弦琴等12件非常独特的民族乐器。在年向公众开放的少数民族工艺馆的基础上,本次展览在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展厅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4个少数民族的文物,分别是布朗族、门巴族、羌族、达斡尔族、普米族、怒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撒拉族、塔塔尔族、锡伯族、仡佬族、仫佬族和京族。至此,展厅已经囊括了来自55个民族的文物。除上博馆藏之外,此展还有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展品。
沪上丹青——“海派”绘画名品展
时间:年8月18日—年2月28日
地点:龙美术馆(浦东馆)
清朝晚年,曾是东南第一大都会的扬州开始衰落,上海却因为19世纪中叶《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港口之一。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上海取代苏州、扬州和广州,从一个平静安逸的小渔港,一跃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原本画家不多的上海成为画坛重镇,吸引绘画高手纷至沓来,形成了继“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最大的画派——海上画派,简称“海派”。此次展览展出“海派”绘画作品近40套,依循目前“海派”绘画研究中比较一致的王伯敏、丁羲元和郎绍君先生的时代划分法,将展览分为三大板块:年到年以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为主线的“前海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已形成风格的吴湖帆、张大千、郑午昌、贺天健、谢稚柳、应野平等为代表的“后海派”时期;以及以年后成长的程十发、刘旦宅、韩敏、施大畏、乐震文等为代表的“新海派”时期。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
时间:年5月18日起长期展出周一闭馆(节假日顺延)
地点:湖南省博物馆
湘楚大地是古琴的故乡,琴风琴事源远流长。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53张古琴,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汉至民国,前后延续两千余年。
此展从馆藏53张古琴中选取28张展出,以湖南地方古琴相关的人和事为主线,发掘湖湘文化中的古琴情结以及古琴对湖湘文化的影响,从斫琴(制琴工艺)、琴家、琴曲、琴派、传说、故事等角度展现古琴文化。
展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远籁:古琴的传说与起源”通过图片与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展出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中与湖南有关的古琴、琴家、琴事,展品包括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七弦琴、唐代抚琴纹铜镜等。第二部分“心声:湖湘士人与古琴”共展出22张古琴实物,包括被近代琴家杨宗稷称为两大“鸿宝”的唐代名琴独幽琴、飞泉琴,琴式极为罕见的明代鹤鸣秋月琴,湖南革命先贤谭嗣同的遗物崩霆琴等。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或-;banquan
yicai.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