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阿拉善音乐人姚苏图奏响最动听的马头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7/12

一位蒙古族汉子,一把马头琴,奏响一曲民族之声,那是旷野瑟瑟的风声,是骏马奔腾的嘶鸣,既浪漫又深沉。这位蒙古族汉子就是15年前与马头琴结缘的阿拉善人姚苏图,短短十余载春秋,他从入门级的马头琴乐曲拉到专业级;从不懂乐理知识到专业曲目轻松完成;从学习到授课,如今的他不仅深深地爱着这个传统乐器,更在为马头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着努力。

01

初识马头琴一曲入心田

姚苏图初识马头琴是在年的夏天。他记得,那年他14岁,正上高中,晚上学校开了一场晚会,闷热的天气让他在会场上坐立不安。正盼着晚会快点结束的时候,一位同学演奏马头琴的声音响起。“那声音犹如海滩边上的一层层波浪,听着沁人心脾。”燥热的姚苏图心里渐渐平静,沉浸在乐声中,一曲完毕,他有了个念头:“我要学习马头琴!“

“这孩子能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吗?”面对姚苏图的执着,他的父母认定他就是三分钟热情,坚决不给他买当时几百块钱一把的马头琴。无奈之下,姚苏图只好向同学借了一把马头琴。为了学琴,他又让同学天天教他弹奏手法,直到能完整拉出一曲。“你们听听我的弹奏好吗?爸爸妈妈,我相信你们会改变主意的。”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他的父母静下心来听他弹奏。果然,一曲完毕,他的父母给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鼓掌,并且给他买了一把马头琴。“如果热爱就不要轻言舍弃,一步一步坚持下去,你做的所有努力,它都会回报于你。”父亲的嘱托犹在他的耳边,这一坚持就是15年。

时间如白驹过隙,18岁的姚苏图准备参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艺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凭借娴熟的技艺考入艺校。

02

想妙手生花需刻苦练习

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被姚苏图弹起时,记者不禁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

大学毕业后的姚苏图从事了马头琴演奏工作,专业的手法让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同事赞叹不已。“这都得益于大学时的刻苦训练,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弹奏更高水平的乐曲。”说着,姚苏图回忆起了他的大学时光。

年,姚苏图正式成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自认为水平还不错的他没想到,学校里的马头琴高手比比皆是。“那时对于心高气傲的我真是打击,不过这也激起了我不服输的劲头。”谈起学校时光,他的眼里充满了回忆。当时他为了练琴,中午经常会和教学楼楼管老师躲猫猫,因为老师把他们反锁在教室的话,他们能多练两小时。至于午饭,都是等老师开了门,赶紧去学校周边食堂扒拉两口,就又回到练习室继续练习。

“如果基础打好了,就能熟练的拉一些民歌和独奏曲,但是要想更精进,就必须在演奏中感受弓法和指法,同时反思自己的技能,再回归到练习之中。”姚苏图说,这一点,他非常感谢大学期间的马头琴教师。

如今,毕业的他进入了阿盟歌舞团,走上了更富挑战性的音乐路。

03

余音袅袅阿拉善马头琴乐师走进国家大剧院

年2月,29岁的姚苏图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齐·宝力高《回想曲》专场音乐会,与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当天晚上,已经有了上百场演出经验的姚苏图看着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心里升起了一丝紧张。“冷静、冷静……”调整好情绪,他开始了弹奏。一曲结束后,场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当时真的高兴,因为阿拉善的马头琴乐手能走进国家大剧院,这是对我们最高的鼓励和认可。”姚苏图说。如今,他已教出了一批批学生,年级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6岁。为了让更多人的喜欢马头琴,他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马头琴琴行,扩大了培训班的规模。

从坐姿到乐理,从基础到提升,姚苏图手把手的教着他的学生。他总是说:“学习马头琴不能怕累,要有耐心,不能着急。”现在,他除了教学,还会参加每年上百场的演出。这位年轻的音乐人正在通过马头琴的两根琴弦,努力为每一位热爱马头琴的观众弹奏着美妙的音乐。

★编后语★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马头琴传统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并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千年的乐器至今仍被人们喜爱,并且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传承队伍,创作了新的民族乐曲,这就是文化传承之美,这也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出路所在,更是一种积极的提示。活在过去,注定会被时间所掩盖,唯有创新和激活内在的力量,才会获得重生。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绝不只是一句口号。既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还要以智慧将非遗带入一条由文化而市场的持续性发展之路。近年来,阿拉善涌现了一批马头琴音乐人,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马头琴音乐绽放异彩。

阿拉善日报融媒体记者:闫琛琛

编辑:王筱瑜

审核:汤俊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