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呼伦贝尔非遗在历史与现代中穿行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5/23
02:28

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日,“非遗”成为在场观众的热门话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速文旅融合,端午假期的第二天,以“民族团结守望相助”为主题的呼伦贝尔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市非遗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丽岩,政府副市长吕贵和出席。

上午9时,观众齐聚非遗中心门前广场,主办方没有准备飘扬的彩旗和喧闹的鞭炮渲染气氛,仅用一块块展板静静地介绍着呼伦贝尔土地上多彩的民俗和富有特色的博物馆,“啊,原来鲁日格勒是这样的;副都统衙门我还没有去过……”观众一边看,一边互相交流着。

上午10点,30余名小演员用马头琴合奏《美丽草原我的家》拉开了开场序幕。紧接着,呼麦独唱《江格尔赞》、蒙古长调《褐色的鹰》、广场舞《我的呼伦贝尔》等节目竞相上演。

《江格尔》以其宏大的叙事被称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深受群众喜爱;《褐色的鹰》是巴尔虎蒙古人的传统曲目,散发出辽阔苍茫的草原气息。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不但走上了华丽的舞台,更经过艺术的洗练反哺到民间。

“《我的呼伦贝尔》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欢快,我们都喜欢跳。”呼伦贝尔绿园艺术团团长赵香玲说。她们今天来了24个人,服饰靓丽,动作整齐。

“这个舞蹈刚刚推广,加入呼伦贝尔的少数民族经典舞蹈动作,舞蹈就具有了鲜明的呼伦贝尔特色。”《我的呼伦贝尔》编舞者之一齐虹说。

近年来,我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已有17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名;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名;项市本级非遗保护项目,市本级非遗传承人名。一批珍贵、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抢救和保护。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项呼伦贝尔市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全市名非遗传承人……一块块匾额,一个个证书,引起观众掌声不断,喝彩不断。来自全市的单位和个人代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作为一名普通的牧民,能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觉得非常自豪。”传承人代表、自治区非遗项目传承人乌仁在发言中激动地说。

乌仁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阿贵图嘎查的鄂温克族牧民,从小深受鄂温克族传统民族文化熏陶,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她传承发扬了以“太阳花”为代表的鄂温克民族民间手工艺,不仅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还带动全旗70多个贫困户一起脱了贫。

在乌仁的展示区,她带来了品种多样的太阳花产品。现在,她的太阳花产品已经成为呼伦贝尔旅游者必买品之一。

记者看到,在市非遗中心非遗传承人展示销售区,展架上摆放的太阳花姑娘人偶笑容可掬,勒勒车、斜仁柱微型模型惟妙惟肖,牛皮雕、猎刀制作精致……这些展品均由传承人亲手制成,既可作为文化展品,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

“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因为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旅游的需求。很多旅游产品实际都是文化旅游,深度游都是文化游。这就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魅力。旅游的发展更为非遗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齐电力说。

“‘非遗’在传承上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达斡尔族服饰传承人、北方部落文化驿站创始人孟丽说。

北方部落文化驿站现在有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