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诞生于历史的传承中,温养于中华年的文明里,泱泱大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如涓涓细流,温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又化作缥缈的烟雾萦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是中国的瑰宝,日久弥新,永不褪色。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字句中蕴含的内涵之美。唐诗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情,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毅;宋词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惆怅;元曲有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唯美,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国忧民;明清的小说更是百花齐放,《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成为文化经典;近代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现代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的《蛙》,余华的《活着》。它们洗涤着人们的灵魂,带来的是无上的高雅。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音乐的婉转动听之美。中国最早的音乐用于劳动时和打仗时鼓舞人心“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华最早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汇成了一首首动听的曲调,幽雅的《春江花月夜》,悲怆的《二泉映月》,震撼的《十面埋伏》,欢快的《百鸟朝凤》。战国编钟的深沉,笛子的高昂,古琴的清雅,琵琶的张扬,马头琴的凄怆,带来的是无限惊艳。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挥洒自如的潇洒恣意之美。在书法上,仓颉创字,才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千字文》,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在绘画上,有顾恺之的《洛神赋》,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徐悲鸿的《万马奔腾图》,齐白石的《虾》。行云流水间,字画跃然纸上,赏心悦目,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用心雕琢间的精致之美。“玉不琢不成器”,古有陆子冈的“吴中绝技”,今有孟子锋纯手工雕刻国礼,还有东汉雕刻的《熹平石经》,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珠海的渔女雕像,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青石浮雕,各个寺里的佛像。雕刻者耗尽心血,细心雕琢,这些雕塑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华的象征。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舌尖上的极致享受之美。“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十分注重饮食文化,柴米油盐酱醋茶和酸甜苦辣咸,共同构成了中华的饮食文化。北方劲道的兰州拉面,嚼劲十足的牛肉干,肉质鲜嫩的烤全羊;南方清甜的桂花糕,软糯的糍粑,肥而不腻的盐水鸭。央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淘洗历史,糅合时光,饮食的意义就在于此。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衣袂飘飘间的轻灵之美。敦煌石窟壁画的飞天舞,唐代的霓裳羽衣舞,飘逸如轻盈的雪花,清雅如出尘的仙子,举手投足尽是风情。中国古典舞柔中带刚,纤腰轻拧,双臂柔若无骨,足下步步生莲,随着节奏翩翩起舞,似花丛中灵动的蝶,又似山间清爽的风,绸带飘扬间,水袖飞舞间展现的是柔韧之美,挺拔之美,更是中华之美。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针线飞舞间的锦绣之美。“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汉服如今在国内流行起来,《国风美少年》《国家宝藏》等节目都让人们更加了解汉服。汉服有几千年的历史,飘逸华丽,并传至旗朝鲜和日本等国家,形成了韩服与和服。旗袍也是中华的传统服饰,起源于满清袍服,民国时期老照片里的美人身着旗袍,风姿绰约,优雅高贵,极具东方神韵和古典美。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砖瓦堆砌间的恢宏之美。如巨龙般蜿蜒的万里长城,玲珑精致的苏州园林,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宏伟的天坛,秀致的江南水乡,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南北文化的融合,才有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唯美建筑。它们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穿越千年至今依旧给我们指引,是历史文化的遗产。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手上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之美。光滑细腻的景德镇瓷器,如刚出生的婴儿的肌肤,莹润剔透;小巧雅致的江南油纸伞,充满了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的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线活泼,色彩清雅,地方特色浓郁;质地轻软的杭州丝绸,色彩奇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各国,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千年寿纸”宣纸质地绵韧,光滑如玉,用宣纸题字作画,骨气兼蓄,最能体现中华品格。手工艺品都是在手工艺者手里不断改造创新,才有了如今的美丽。
中华文化之美,在于戏曲唱腔之美,形态之美,曲调之美,戏服之美。水袖清长,眼波微漾,咿咿呀呀,唱不尽的人间百态,爱恨离愁。无论是雍容华贵的京剧,轻转柔婉的越剧,典雅精致的昆曲,还是悠扬婉转的黄梅戏,高亢悲凉的梆子戏……都有让人如痴如醉的魔力。一悲一喜一抖袖,一颦一笑一回眸,一起一落一按指,一生一世一瞬休,魂牵梦萦无止休。
中华文化之美,非笔下所能述尽。我们还要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努力,才能让中国文化这颗明珠更加璀璨耀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