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中国马都让传统马文化融入时代大潮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2/23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天刚蒙蒙亮,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空气清冽,碧草连天。就在旷野与蓝天交汇处,一个小黑点呼啸而过。原来,是一人一马在草上飞驰。

每天晨起骑马训练,是李国志的“日常功课”。

在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李国志是远近闻名的马术高手、养马大户。他最爱的坐骑名叫“如风”,是一匹有专属档案的一流赛马。

李国志和他的爱马“如风”

广袤无垠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广大牧民的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马匹,马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早在年,锡林郭勒盟就被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都”的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马产业在锡林郭勒盟蓬勃发展,牧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同步实现。

白音锡勒草场资源得天独厚

“白音锡勒水草丰美,牧民吃苦耐劳,又有党的好政策,我们发展马产业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党委书记巴达日拉图介绍,白音锡勒是“中国良种马繁育基地”,有着内蒙古“快马的摇篮”之誉。

从小在锡林郭勒草原上长大的李国志,16岁开始正式接触马术,便表现出过人的天分。年,他被选送到香港接受速度赛马、自然驯马和马房管理的专业培训。

出于对马文化的热爱与依赖,李国志从年起开始在家乡白音锡勒创业,先是创办了锡骏马业牧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马匹改良繁育和驯马赛马,后又成立了锡骏马术有限公司,推广马术运动、弘扬马文化。

李国志专注于推广马术运动、弘扬马文化

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在大草原上繁衍生息,与马匹结下了不解情缘,积淀了深厚的马文化底蕴,涵养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创业过程从来九死一生,李国志也不例外。19年来,历经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疫情冲击,他都咬牙挺了下来。“从小到大的梦想、力争第一的激情、种群繁育的生机……这些都是让我坚持下来的原动力。”李国志坚毅的神情,像极了草原上的蒙古马。

古老的马文化在草原上传承千年,底蕴丰厚。蒙古民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就充分体现了马文化的独特魅力——马头作雕饰,马尾作琴弦,马鬃作弓弦,音乐浑厚,音色优美,演奏起来令整个草原为之沉醉。

然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马文化在一些人心中成了简单的“骑马文化”。如何让古老的马文化变得时尚多元,吸引更多年轻人?如何让马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契合时代潮流,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马都”各界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实践。

丰富服务内容,让马文化“活起来”。“现在爱马玩马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合作社每年繁育出栏50匹马驹,基本上是供不应求。同时,我们还提供寄养马匹、训练马匹、学员培训以及赛事体验等专业服务,业务量一直在加速增长。”李国志坦言,“几项业务加起来,一年纯利可达多万元。”

融入现代元素,让马文化“破圈”。“白音锡勒牧场依托生态和马产业区位、交通优势,正在规划打造白音锡勒马文化产业园。”巴达日拉图介绍,建设中的马文化产业园由“中国马都”玩马俱乐部、国家马匹性能测定中心、“黄金草原白音锡勒”马奶疗养基地三部分组成,并注册了“黄金草原白音锡勒”商标,系列文创产品也在研发之中。

速度与激情,在“中国马都”随时上演

“马的实物产出毕竟有限,深度挖掘马文化内涵,让传统马文化融入时代大潮,讲好草原上的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推进‘马产业+’。”巴达日拉图表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旭)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