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一首二胡曲道尽人间喜悲,为何弓弦乐器之王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9/12

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弓弦民族乐器。胡琴好入巴渝曲,万里还乡酒樽,一语道尽了二胡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只有二胡能够弹奏出家乡的曲子,哪怕还有万里,也有着迫不及待的归家之心。在民族乐器薪火相传的今天,二胡却始终难以做到中兴,哪怕在众多民族乐器中的知名度颇高,二胡的受众依旧寥寥无几,太接地气了也是二胡难以传承的一个现实原因,一首二胡曲道尽了人间喜悲,二胡的发展却越来越倒退!

生于盛世,却奏着悲歌哀曲

二胡的历史和其他民族乐器比起来并不算悠久,最早起源于唐朝,到现在为止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二胡最早并不是汉族乐器,发源于我国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刚出现的时候名字叫做嵇琴,孟浩然曾在诗中写道:竹引嵇琴人,花邀过。多少文人墨客都曾被一首二胡曲倾倒,但是二胡刚出现的时候模样可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完全不同。

奚琴,本胡琴也,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最早的二胡基本上都是以竹竿、竹轸、竹筒制作而成,只有两根弦,然后用一根竹片夹在两根弦中间演奏,弹奏出来的音律也极为简单,后世的二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日趋完善。二胡同样也是出现于北方的乐器,随着唐朝的开放与融合逐渐流向了全国,由北方来到了南方,当年黄河以南地区的人民习惯性的将边疆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所以二胡最开始也被大家称为是胡琴。

唐朝初年,战事频发,胡琴在战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诗中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此处的胡琴就是我们熟悉的二胡,到了宋朝,回去拿的地位依旧很高,并且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弓弦由竹片变成了马尾,二胡的演奏能力大大提高。到了明清时期,二胡发展的已经相当完善了,和我们现在见到的二胡基本上是一样的,再加上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兴起,胡琴可以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此时的胡琴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和扩充,一把小小的胡琴也根据曲种的不同,演变出了很多的类型,就比如京剧里的京胡,豫剧中的板胡,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艾捷克等等乐器,全部都是由胡琴变种而来,民间流传最广的还得是汉族的二胡,明清时期的二胡整体以琴头、弦轴、琴杆、千斤、琴码、琴筒、琴弦、琴弓8个部分组成,可以演奏出更多完整的旋律,音调也更加婉转动听。

来自于民间,始终被社会歧视

二胡与其他民族乐器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胡的出身,在历代统治者眼里二胡一直都是比较粗俗低劣的乐器,始终难登大雅之堂。目前已知的各种史料中,琵琶、古筝、笛子等乐器都频繁出现在宫廷宴会庆典之中,唯独不见二胡的身影。在宫廷中备受冷眼的二胡,却在民间大放异彩。

在北宋时期,二胡的演奏技巧已经相当完善了,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二胡的小故事:北宋年间,有一位叫做徐衍的二胡艺人,演奏技艺相当高超,就连皇帝都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把徐衍请进宫中演奏,徐衍在朝堂之上也丝毫不露怯,一手二胡拉的是荡气回肠,声情并茂,可就在这时,突然嘣的一声,拉断了弦,二胡也变成了一胡,眼看龙颜大怒,徐衍急忙发挥毕生所学,用一根弦继续演奏,居然毫不受影响,演奏完毕,深受皇帝赏识和赞叹。但即便如此,二胡依旧始终不被宫廷贵族重视,顶多在玩乐之时出现,缺少了贵族的助力,二胡的发展进程一直非常缓慢。

尤其是在戏曲、说唱、歌舞、宗教音乐等处备受重视,二胡也成为了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赖以谋生的工具,在一些乱世之中甚至成为了叫花子的乐器,这也就导致二胡的地位越来越低,到了清朝年间二胡更是触怒了皇帝的忌讳,直接禁止在戏曲演奏中使用二胡,直到民国时期,二胡才算缓过来了,逐渐在戏曲中复苏,这也与封建王朝的结束有着很大的关系,皇权的独断专行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二胡的发展与创新。

一直到近现代,二胡才再一次进了人们的生活,就二胡本身而言,近现代绝对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音乐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开放与繁荣,一系列优秀的二胡演奏家紧紧抓住了时代的洪流,赋予了二胡第二次生命,从年开始,现代二胡大师刘天华先生就创造了《病中吟》、《良宵》等优秀的二胡音乐作品,堪称绝唱,刘天华先生更是大胆的将二胡和现代乐器结合在了一起,大大的提升了二胡的可塑性,借鉴了西方乐器小提琴等弓弦乐器的演奏方式再一次改进了二胡的寄走技巧,大大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二胡的地位也得以提升,在如今的梨园行中,二胡更是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

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二胡从街头卖艺的工具进入了高等学府的课堂,在民族乐乐团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形成了教学相长,人才辈出的局面,从被主流轻视的求生工具成为了具备极高鉴赏意义的弓弦乐器之王。如今二胡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更是成为了走向世界的中华符号,成为了中国民族乐器在海外的标志性符号。

传统文化保留难,继承更难

从刘天华建立二胡学科到如今,二胡的发展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倒退?也是众多二胡学者与爱好者思考的问题,从二胡技艺来说,技巧丰富了不少,但是名曲却越来越少,作品的数量上来了,能被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了,除了那首《二泉映月》,几乎没有什么二胡作品被世人熟知,二胡创作的内容上创新了,但是内涵却越来越浅薄了,倒不如古人流传下来的古曲深刻动听。

二胡曲也分为两个派别,一类则是比较现实的风格,更容易被大众多接受,就比如《汉宫秋月》、《二泉映月》、《兰花花》等作品,都比较接地气,旋律更加上耳动听,哪怕是对于那些基本上没接受过二胡相关学习的人来说也可以完美鉴赏,还有类似于《长城随想》这种类型记载历史事件、缅怀现实过往的曲子,技巧不算多丰富,但是情感表达极其充沛,这种类型的乐曲一般受众也比较窄,所以传唱度较低。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种不中不洋的乐器,就比如所谓的二胡协奏曲、二胡狂想曲一类的,这些曲子的创作者本身难免被人怀疑有玩弄技巧的嫌疑,首先乐曲本身表达的情感都未必能够感动作者自己,未必不是无病呻吟,也让人怀疑是否是在拼凑堆砌。二胡本身是来源于民间的乐器,但是这些作品却一味的强求高调与华丽,摒弃民间审美,完全违背了二胡创作的初衷,也是近现代众多二胡作品中饱受争议的存在。

关于二胡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还得看听众怎么说,自古至今,二胡只有两个听众,一个是老百姓,一个就是懂行的职业演奏者,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断了个根的二胡也早已失去了数以万计的普通听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现代的二胡曲实在是太洋气了,各种协奏曲,狂想曲横空出世,和各种乐团搭配在一起演奏,看似相安无事,实则水土不服,除了极少数能够听懂其中门道的职业听众以外,大多数普通人都难以欣赏,导致二胡现在成为了圈内人圈地自萌的乐器,如此看来,二胡倒像是退步了。

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虽说要创新,但到底是还不是忘了老本,尤其是乐器内在的灵魂,二胡本身来自于民间,讲述的是民间故事的喜悲离合,虽进不得大雅之堂,但也能反映古代市井的民生百态,不少崇洋媚外的演奏家却为了拉高自己的档次,结果却丢失了二胡本来的魅力。纵观二胡一千年来的发展演变,向世人展现了这件艺术瑰宝本身的特性,仍有不少的后来者为了弘扬二胡魅力而鞠躬尽瘁,然,要想再一次让二胡实现中兴,创新固然重要,也要在创新的同时深度挖掘二胡本身的魅力,传承千年文化之美,古为今用,借鉴西方文化却又全盘西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和坚守传统的和谐统一,让世界领略到独属于二胡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