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象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命名为“中国马头琴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年9月,前郭县创造了把马头琴齐奏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年7月,又组织把马头琴进行齐奏迎接奥运圣火,打破了原记录。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居考证,马头琴形成世系是“弹拨乐器火不思—诺门图?火不思—抄兀儿—马头琴”。火不思极据考古测定为产生于公元九世纪。“抄兀儿”是接受了突厥、匈奴、鲜卑、蒙古多种文化影响形成的乐器。现今新疆境内的蒙古人,所使用的“叶克勒”还保存着原始的“抄兀儿”演奏方法。史书记载:蒙古人在作战之前,要有领袖领唱,众人和之的“抄兀儿?道”。“抄兀儿?道”的伴奏乐器为弓擦“抄兀儿”(即马尾胡琴)。梯形“抄兀儿”早期的琴头多雕以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蛟龙之属。蒙古语:莽特尔)。清末,已出现雕刻有马头的“抄兀儿”,人们根据琴头的形制把这种雕有马头的梯形“抄兀儿”叫做马头琴。
自古崇尚自然、重礼仪、讲风俗的马背游牧民族,马背和弓箭酿造了古老优秀的游牧文化,使之创造了心灵之弓,确立了我国是世界弓弦乐器发祥地的地位。马头琴是蒙古民族共同创造的弓弦乐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郭尔罗斯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头琴是一种弓拉弦鸣音乐,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作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由乌木红木或桑木寻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弦的共鸣箱,板面上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松木薄板的,上面绘有精美图案。琴头琴杆多用一整段优质木料制作,琴杆用梨木、红木制,大者全长厘米、小者全长70厘米。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美的马头。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拉弦,张两条马尾弦。马头琴的琴弦很特别,它是用几十根长马尾合成的,两端用丝弦结住,系在琴上。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特别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郭尔罗斯地区早期的马头琴,是由马头琴乐手自制自用的,由于音量比较小,因此只适合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由于过去制琴工艺与工具落后,所有马头琴都制成了平板琴,似乎音量很大但在空间穿透力不强,音质杂音大。最主要的缺陷是琴码处受到长期压力下,板纤维向下凹进,影响了琴板的振幅,尤其在演奏高音时,由于向下的予应力使琴板对高频率振动反应太慢,振幅又小,因而传统马头琴高音几乎全部发干。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从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开始了改革,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域得到扩大,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使音量增大,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改良后的马头琴已经完全适用于舞台上和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而且还可以拨弦弹奏,成为蒙古族最主要的乐器之一。这些改革对郭尔罗斯地区马头琴制作技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用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之间,琴手拇指微扶琴杆,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顶弦。右手执弓,左手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讲究弓法和指法,所于很适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马头琴的制作程序复杂,选料考究,每一道工序都是老手工艺人靠手工精雕细刻而成。现代马头琴制作技术促进和加快了前郭尔罗斯的马头琴制作与加工技艺向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前郭尔罗斯马头琴制作技艺,在整个吉林省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本区域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保护马头琴制作技艺,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和完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史,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来源:吉林省文化企业商会
技术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