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许福维老师邀请了他的师傅(即我们的“师公”)苏尔格老师来香港进行马头琴讲座,并现场示范演奏,令观众大开眼界。
苏尔格老师分享道,她在锡林郭勒草原长大,自小帮爷爷奶奶干活,如挤奶、拾牛粪羊粪烧等等,过着十分草原的生活。老师的爸爸是当地乌兰牧骑演员,熟悉各种乐器,尤其马头琴。乌兰牧骑演员相当于歌舞团的成员,通常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不同乐器也玩得拿手。他们会在当地不同地方巡回为民众演出。不过老师说他们那时还没有呼麦,是后来外蒙古传进来才有呼麦——这个挺有趣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请教老师。
苏尔格老师小时候很向往学习马头琴,但身为的演员爸爸懂得走这条路有多艰难,所以一开始并不愿意教她拉琴。后来上了中学,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终于开始教她学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苏老师格外认真,一开始学习就乖乖地拉着长弓,就这样开始了学习马头琴的道路,对马头琴的热爱也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大学考进蒙古的艺术学院,师从纳呼、额尔敦布和朝克等老师。再后来还去了蒙古国(外蒙古)继续深造。
老师也分享了内、外蒙古马头琴的分别。首先是外形制作上,外蒙马头琴通常比内蒙的大、高。外蒙通常定弦F-降B,内蒙则是G-C。按弦的指法也不同。蒙古国马头琴大师扎米杨老师以前是学过大提琴的,所以蒙古国的马头琴指法技巧上吸取大提琴的东西比较多,指法跟大提琴很相似——第二指很少用,一、三、四指用得比较多。但内蒙古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达日玛等老师,之前学过小提琴,所以在技巧、指法上吸取小提琴的东西比较多。因此,外蒙和内蒙的马头琴就有了一些指法上的区别。此外,也因为外蒙的琴比较大,故按音之间距离也大,如果像内蒙那样按,手指要张开得更大,就比较吃力了。老师现场演示了内蒙和外蒙琴,让我们听听分别,感觉内蒙比较活泼一点,外蒙比较深沉一些呢。
老师还分享当年在外蒙学习马头琴时,最初很不习惯,一来外蒙教材都是五线谱的,他们不解内蒙的人为何总在“看数字”(即简谱)。二来学习马头琴时一直有钢琴伴奏,有同一位钢琴伴奏者一直跟着你上堂、学习,所以很适应钢琴的存在。因此是颇西化的系统与环境下学习马头琴的。因为外蒙古比较开放的,所以学习西方音乐的机会很多,不少音乐家也去过西方留学。而内蒙古则相对地没有这么开放,在音乐上与西方的接触不及外蒙的多,因而受西方影响较少,而受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則颇深。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展示马头琴的特色泛音演奏和双音演奏,这使得马头琴的音色十分多变化,而且可以自己给自己配和声,有时听起来就像两个琴在合奏——一把琴就能奏出两把琴的效果,厉害!
苏尔格老师也给我们展示了锡林郭勒的传统音乐“阿斯尔”。阿斯尔原本是蒙古的宫廷音乐。在蒙古语里“阿斯尔”是指“楼阁、宽大帐篷或建在大门之上的房屋”,以前锡林郭勒地区的贵族有重大的宴请或隆重庆典活动时,都会请乐师坐在“阿斯尔”里演奏,久而久之这类音乐就叫“阿斯尔”。阿斯尔是蒙古乐器合奏的丝竹乐,合奏的乐器通常有马头琴、四胡、蒙古筝、火不思、笛子、三弦等。阿斯尔有众多乐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阿斯尔。其中广为流传的有“阿都沁阿斯尔”、“古乐查干阿斯尔”等。因为泛音演奏,加上之间有些阿斯尔比较相似,不知道的人听起来十分相似。
苏尔格老师和许福维老师分享,原来以前马头琴多用皮覆盖琴箱的,旧时用羊皮、牛皮,七十年代用蟒皮。最早时的弦也是用马尾的,但比较容易走音,后来就换成鱼丝线(尼龙)了。
然后苏尔格老师和许福维老师分别示范了马头琴和什么乐器合奏会很“夹”。原来马头琴和吉他、手风琴都挺合得来的!最有趣的是有位日本青年吉他艺人和苏尔格老师即兴合奏了一首新疆风乐曲《送你一朵玫瑰花》,很精彩的音乐互动,原来用马头琴演奏新疆风音乐也挺好听的呢!
还有一个环节是许老师和他的学生献上一曲给苏尔格老师,当时师公正好坐在我旁边,我看到她全神贯注地倾听,也注视着每位同学的演奏动作。她很感动,也马上反馈了一些作为马头琴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她特别强调按弦的左手和持弓的右手的动作都要自然,很舒服就能做到出来,如果感到自己做的动作不自然就是错的了。的确,看老师演奏马头琴,真的毫不费力,驾驭得十分自如从容,就像琴是身体一部分那样自然!讲座结束后,老师继续很认真地教导徒孙们,例如,左手保持原形,大拇指放在琴杆上,跟食指稍微往上一点的位置,有着辅助作用;食指和中指,从内往外顶,而且指甲盖不能往里扣进去;三指,四指,则用手指尖往下摁。又如,持弓的无名指和尾指不要突出弓毛;揉弦先从比较慢和比较大幅度的动作开始练习,慢慢就能快和幅度小下来......真的被老师的认真和真诚感动了。
这次是许老师专门自掏腰包请师傅从蒙古过来香港为大家分享马头琴的,真的很难得。马头琴在香港是很小众的乐器,但其实马头琴已经渐渐国际化,例如不少电影配乐会用马头琴乐队,就是用它近似大提琴的音色但更带深沉的质感。蒙古国乌兰巴托也会举办“国际马头琴那达慕及研讨会”,全球各地都有乐手参加,如法国、加拿大也有。马头琴在日本也颇受欢迎,学习的还通常是大叔大婶年纪的业余爱好者,而且还学得特别认真投入。苏尔格老师说日本的教科书竟然有《苏和的小白马》一文,当年齐.宝力高老师在日本推广马头琴时,还即兴创作了《苏和的小白马》一曲。希望香港也能越来越多人认识马头琴这么有意思的乐器!
(感谢苏尔格老师对原文的指正和指导)
作者简介:文彦
在香港学习马头琴
对不同地方音乐和文化都很感兴趣
-END-
本文图来源:三十岁学音乐
排版:「广州马头琴部落」媒体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