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民俗精粹;穿越时光,品鉴华夏非遗技艺匠心。大家好,我是小叔儿,让我们走进传统民俗瑰宝之门,唤醒非遗文化千年记忆。
上一阶段,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关于苗族的风俗,本期就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展开介绍,带大家一起去寻找远去的乡情,留住正在消失的传统民族节俗。
白节,蒙古族春节的古称。蒙古语中称白节为查干萨拉。因蒙古族自古信仰和崇尚白色,白色在蒙古族人们心中寓意着纯洁、吉祥,因春节为岁首,故称春节为白节。每年正月初一日举行,蒙古族白节起源于元代。当天,统治者和子民们均穿白色民族服饰,其所管辖部落以及藩国或邻国向当时统治者敬献白马、白驼、白象等。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增加了敬献哈达这一活动。白节延续到了今天,节前诸多习俗与汉族春节大体相同,比如提前准备年货,奶类制品、牛羊肉类等。除夕晚上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并有点长明灯习俗。也有些部落(地区)贴蒙文对联、垒旺火、悬灯笼,最有特点的是在蒙古包上挂上红布条,象征喜庆吉祥。
饮食文化基本与汉族春节相同。首先进行祭祖,然后吃团年饭,饭桌上晚辈向长辈敬酒等等。但饮食品类与汉族截然不同,蒙古族通常食用白面、黄油、红糖和在一起烙成的大圆饼,象征着幸福和睦,鄂尔多斯蒙古族还有吃羊头的习俗。
关于蒙古族白节的酒文化值得提一下,节日期间的敬酒不同于平常,而是由该家的主人翁用小酒杯从长至幼依次敬酒。在牧区,通常都以骑马方式到亲朋好友家作客,农区或半农半牧区一般是走路拜访。而特殊的习俗是拜年不吃饭,只是带回一小包砖茶,寓意“带喜回家”。
节日期间少不了赛马等娱乐活动,还要燃放爆竹、下蒙古象棋,玩“嗄拉卡”,听马头琴演奏、说书等等。在内蒙古伊金霍洛一带,节日期间悬挂带有白马的白旗,通常在马背上画着一团火,象征兴旺、纯洁。
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化工作总站(前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春节(查干萨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关于蒙古族白节,您还知道哪些习俗,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近期小叔儿会对蒙古族传统节俗向大家一一讲述,敬请期待。
声明:本文因致于传递更多关于传统民俗文化为目的,让民俗文化触网络而兴盛,让民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可能会参考或引用“百度百科”、“新闻中心”、“图书文献”等互联网或书库资源相关论点、文案等,以向广大网友传达准确的信息。参考或引用过程中难免可能会有与其他作者文案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不存在恶意搬运、抄袭、洗稿等作弊行为,且文章配图均摘自网络。以上情况,若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小叔儿联系,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