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马头琴”在搜索引擎上的介绍,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而初识马头琴的朋友,大部分只能通过这些“百科类”单一的端口去了解马头琴。
某些主流上的媒体,对于“马头琴”的介绍,这十几年来几乎是千篇一律。
比如:
“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的民族乐器,描绘的是辽阔无边的大草原。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图
搜索引擎“马头琴热图”合集
尽管也说不上错误,但是不知道会不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每次都有点犯尴尬?
我会觉得很惊讶:无论台上马头琴音乐人演奏的是《鸿雁》、《万马奔腾》、《天空之城》还是《查尔达斯》,主持人对于马头琴的介绍,居然可以是一样的,毫无疑问都是使用那段几乎不曾修改过的措辞。
在我看来,这些看起来似乎很优美、很动听的关于马头琴的语句,其实有点过时了。有时候,我真的很想说——别再用那些句子了,可以吗?
图
?金满达
对于马头琴的认知,很多媒体并没有与时俱进,甚至是不善于学习的。
尽管每一次有马头琴演奏流行歌曲,大家都很开心的转发并附上“马头琴也可以演奏流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等这样的文字。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努力了那么多年,发现还需要给大家解释:“马头琴其实是可以演奏流行歌的。”其实,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也许,这个跟过往的宣传文案有很大的关系。似乎普罗大众总是误认为“马头琴不是一个正常的乐器”或者“马头琴特别神秘和具有传说性”。甚至,我听过一种非常经典的问法:马头琴也有doremifasolaxi吗?
图
?马俊
马头琴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的乐器吗?没有可以衔接的音符,靠演奏者想象吗?难道过往的传播,一直让马头琴在大众心中变得“传说化”?
当专业马头琴演奏者的水平和认知已经是的时候,普罗大众的认知可能还远远跟不上——或者在0-10的阶段。当马头琴音乐的种类、马头琴的业态已经逐渐丰富化的时候,大家依旧以为它是“当初的”、“固有的”模样。
马头琴的发展,只有音乐的进步是不够的,还需要去探索马头琴文字的表达。单一的文案介绍,可能会降低大众对马头琴的认知欲望,甚至可能会直接限制了大众对马头琴其他可能性的想象力。
图
来自网络.我们认为马头琴插画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想象
于是,我们决定打造“马头琴内容平台”——「广州马头琴部落」,也是为了一次破局。一个不了解马头琴的记者或者采集者,他可能总是需要问一些不痛不痒、限制于套路里、对普罗大众的认知没有太大帮助的问题。
我们是希望可以通过表达去引导对马头琴的认知。即使我们去采访一位马头琴演奏家,也是建立在对马头琴有一定的认知的维度上又能考量大众了解需求的“链接角度”上,重点是——所运用的文案不再是那些老套的、笼统的表达。
图
?马头琴网友
在「广州马头琴部落」自媒体平台上,我们策划不同的主题、探索各种表达方式。我们会去搜集最经典、最前沿的马头琴音乐,也会不断汲取和学习,跟上当下的变化。这里,有不间断的马头琴内容的输出。
“看到你们的文案,我真的会很感动。”一位「广州马头琴部落」的老读者对我们说,“不是因为刻意花里胡哨,而是因为你们恰恰表达了琴友内心里很想表达却止步于用词贫乏的话,说到我们的心窝里,又知道我们想要了解什么。”
如此的反馈,我们也会很感动,甚至会觉得这么久以来的探索、尝试着去解决的过程是值得的。无论如何,要感谢大家对平台的支持。我们相信,新媒体时代,马头琴还有很多可能性。
马头琴媒体表达+打造音乐内容平台
我们尝试着吸引独立思考的马头琴人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