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复音音乐,潮尔音乐一直激扬在古老的丝绸之路。潮尔在蒙古语中本意是和声,后将凡是带有持续低音的多种形式的潮尔音乐统称为潮尔,相关的音乐现象称为潮尔现象。潮尔的蒙古语发音为choor,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和声等对应语词如chorus(希腊)、choral(德国)、chorus(英国)和chord(法国),其词根非常相似。这种语言现象值得回味。潮尔音乐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草原,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声乐形式:浩林·潮尔和潮林哆
浩林·潮尔(Holin-choor)就是喉音咏唱,蒙古人俗称呼麦,哈萨克人称为阔麦依。呼麦主要流行于东北亚、中亚地区以及蒙古(Mongolia)、图瓦(Tuva)、哈卡斯(Khakass)、戈尔洛—阿尔泰(Gorno-altaisk)和巴什基尔(Bashkirs)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多种发声与演唱类型。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位表演者同时演唱两到三个声部,在一个持续不变的基音之上发出泛音,形成旋律,以图瓦与蒙古的呼麦最引人注目,前者属于抒情型,后者属于粗犷型。这种歌唱艺术在蒙古人、图瓦人、哈萨克人、达斡尔人、巴什基尔人和柯尔克孜人以及克罗地亚人的某些部族中均有传承。在西方,产生于16世纪的一首法国诗歌可能是较典型的呼麦记录:“我看到,在我看来/一个尊贵的强壮男子/用高低不一的声音/一个人同时演唱着。”
我国对于这种声乐艺术的真实记录,始见于建安十七年()正月诗人繁钦写给曹丕的一封短信,信中提到薛访将军的驾车手“年始十四,能喉啭引声,与笳同音”。“喉啭”就是呼麦,信中所说的“喉所发音,无不中节”,足以表明这是一种高超的喉音艺术形式,而这位呼麦歌手实际是一位匈奴少年。
呼麦是一人多声的喉音艺术,表现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多声部感知,而潮林哆(Choor-duo)则是多人多声的合唱艺术,少则二人,多则六人或更多。一般先由长调(乌日汀哆)歌手以高音形式引歌,然后其他歌手发出喉声的持续低音,这种持续低音是呼麦的一种形式。在持续低音的烘托下,主唱歌手咏唱出长调旋律,在每个乐段结尾处穿插多人齐唱(图日勒格),与长调旋律交替展开,此起彼伏,形成一种华美绚烂、方严正大的艺术风格。潮林哆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是元代宫廷音乐的一种遗存。这种声乐艺术形式在清代宫廷蒙古乐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器乐形式:托布秀尔和弓弦潮尔
潮尔的器乐形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托布秀尔(Topshur)。托布秀尔亦称托克潮尔,“秀尔”是卫拉特方言中“潮尔”的汉语音译。这是一种二弦弹拨乐器,四度定弦,主要流传于我国新疆及蒙古国、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和哈卡斯等地区,与冬不拉属于亲缘乐器。图瓦人的托布秀尔受到吉他影响,增加了一根弦。托布秀尔起源于契丹时代,在13世纪随着英雄史诗的流行逐渐兴盛,广泛应用于蒙古族民俗礼仪活动和军事行动中。《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述及在年和年,蒙古人打仗前演奏“有最愉快的声音”的“二弦”乐器,就是托布秀尔。金元之际诗人元好问有一首《杜生绝艺》诗:“杜生绝艺两弦弹,穆护沙词不等闲。莫怪曲终双泪落,数声全似古阳关。”“穆护沙”属于北调,又作《穆护煞》《木斛沙》。托布秀尔的图像,最早见于契丹墓壁画和伊春小兴安岭金代寺庙遗址出土的石柱之上。
第二类是弓弦潮尔。弓弦潮尔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是苏恒呼尔。苏恒是蒙语膀胱袋的译音,呼尔是琴的意思,它是弓弦乐器的鼻祖,现存于布利亚特蒙古人中。金帐汗国建立后,这种乐器从草原丝绸之路传到巴尔干草原。目前在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等国家有比较丰富的遗存。第二代是叶克勒,目前流行于俄罗斯图瓦人民共和国和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中。第三代又称乌塔森潮尔,即潮尔琴,采用中亚地区常见的梯形音箱,多以持续低音为基础双音(泛音与实音)交替的方法演奏。第四代是马头琴。它是受西方小提琴艺术的影响,在近现代产生的新型草原弓弦乐器。马头琴后来居上,成为草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
混合式潮尔:冒顿·潮尔与口簧潮尔
混合式潮尔是指器乐演奏与演奏者人声相融合的潮尔艺术形式,具体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冒顿·潮尔(Wooden-choor)。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中,冒顿·潮尔占有重要位置。这种乐器属于边棱气鸣乐器,其声音是人与管的和声。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内蒙古,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巴什基尔共和国、塔塔尔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以及伊朗、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及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图瓦族、巴什基尔族以及中亚诸多民族。古代汉族人一般称之为胡笳。胡笳产生于阿尔泰山区,在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中传响不绝,张骞从西域将胡笳带回中原后,胡笳之乐成为持续两千年的国家礼乐形式之一。
第二,口簧潮尔(khomus-choor)。口簧,蒙古语称为阿莫特呼尔(口琴)、海力呼尔(舌头琴)或特木尔呼尔(铁琴),是蒙古人传统潮尔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学者称为口簧潮尔。口簧,汉语俗称口弦或口弦琴,实际是“口衔”的误写,它是一种奏体鸣乐器,以演奏簧泛音为主。口簧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形制虽然很小,却是丝绸之路上一种贯通性的古乐器。口簧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产生,从我国东部到西部,其文化版图扩展到河套地区。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了20多件口簧,是近年来最重要的音乐考古发现之一。在创世神话中,一向有“女娲作簧”的传说。《诗经》中则有“君子阳阳,左执簧”“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和“巧言如簧”等诸多妙句,可见口簧在周代就已成为周人的廊庙之音。在汉代宫廷中,曾有一座独具魅力的鼓簧宫,口簧是当时流行于贵族间的雅器。口簧作为古代草原萨满用于占卜、治病的法器,可以“通神悟灵”,祛除病魔。它具有自娱性和自慰性,也具有娱他性和慰他性,常用于男女社交活动,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柏拉图说:“节奏与和声根植于灵魂深处。”音乐的国度是信仰的国度。潮尔音乐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中的音乐和一种音乐中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音乐中的历史和一种历史中的音乐,一种单纯之深刻与深刻之单纯是其最根本的文化特征。潮尔音乐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构成了另一种历史书写方式,其本质乃是音乐形态的诗史,亦即精神史。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柔性引进人才计划科研成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