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在地图上看,如同奔驰在祖国北疆的一匹骏马。这匹骏马,是诗词中“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的内蒙古;是歌曲中“飞跃八千里路云和月乘风而来,跳起安代拉响马头琴纵情歌唱,畅饮金碗奶茶马奶酒香飘四海”的内蒙古;是图画中“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的内蒙古;也是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留下亮丽色彩的内蒙古。
马背金曲(中国画·局部)胡勃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提起内蒙古,相信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民歌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厚、音韵优美,短短不足30字勾勒出苍茫辽阔草原的壮美风景,堪称描写内蒙古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歌(书法)于德源
内蒙古的壮美不止于此。从连绵的大兴安岭到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从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到无垠的乌梁素海,从静谧的阿尔山天池到神秘的阿斯哈图石林,从“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到“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有关内蒙古的诗篇,如同《敕勒歌》一般被传诵至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居延故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出使边塞时目睹浩瀚苍凉的大漠景象后,王维写下了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草原云雨(油画·局部)吴作人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化石吟》,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本中的内蒙古蕴藏了远古的奥秘。亿万年前,猛犸象曾在内蒙古广阔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冰河时代结束后,它们又长眠于这片养育过它们的土地,成为时间留下的珍贵礼物——化石。《化石吟》为我们描绘出生物进化的图景,在我国的东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扎赉诺尔长眠于地下的猛犸化石苏醒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生命的航船从远古不息地向现代进发。
恐龙、猛犸象等众多远古时期生物化石的出土,证实了亿万年前的内蒙古大地是众多生物的乐园,而如今拥有广袤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众多生态系统的内蒙古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这里每天都上演着许多有趣的事情,也被记载在课本里。“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金黄鼠也是一对‘好朋友’……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卵育雏。”(《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金黄鼠静静地听,高兴时还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起舞来。”百舌鸟和金黄鼠是动物界的“伯牙和子期”,成为彼此心灵的知音。这对共栖的亲密伙伴是草原生态文明的“吉祥物”,也让我们更意识到要倍加爱护这些可爱生灵栖息的家园。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这是诗圣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斯人已逝两千载,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旁,枝繁叶茂,草木长青。草原人民心目中的王昭君是弃汉宫繁华毅然踏上出塞征途,以一己之力使得边塞烽烟熄灭的和平使者,更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北国草原上一颗永久璀璨的明珠,正如史学家翦伯赞所言:“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王昭君出塞(中国画·局部)赵文元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这是老舍笔下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草原风光图。“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老舍以自己到内蒙古大草原做客的亲身体验写下这篇散文。“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他沉醉的不仅是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人的热情豪爽,更是各族人民之间溢于言表的深情厚谊。
《草原》(课本内页)资料图片
课本写不尽的壮美内蒙古,是一匹骏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驰骋在高质量发展宽广大道上的这匹骏马,正载着守望相助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描绘得更加亮丽。(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