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砥砺奋进
谱写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70年春华秋实
见证通辽大地的沧桑巨变
同呼吸,团结一心,守望相助
共奔跑,绿色发展,逐梦北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通辽广播电视台汉语综合广播推出主题系列报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与祖国共奔跑》,聚焦9个旗县市区和农牧业、工业、生态、水利等各行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宝贵经验,全景展现70年来我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改革创新、追求幸福的生动实践。
第四篇
科左中旗
传统农业大旗的华丽蜕变
高效节水
破解“粮水之争”
家住科左中旗保康镇建华屯村的陈国军扎根土地近半辈子,从过去种植玉米40多亩地到如今的亩地,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他说,粮食稳产增产跟品种和土壤改良密不可分。
陈国军
科左中旗保康镇建华屯村村民
“我今年种了多亩地,预计能达20多万斤,每晌地能收入元左右。以前种地都用马犁种地,当时一亩地能打四五百斤粮,种地特别困难,一年收入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现在都机械化了,种地跟改良种子、土壤有关系,一亩地能比以前番好几番,增加了我们农民的收入,农民现在也有好日子过了。”
陈国军的种粮之路只是科左中旗农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科左中旗作为农业大旗,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由种植粮食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积极推进“粮改饲”、发展甜菜、大豆、高粱等特色作物种植,并以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为支撑,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自治区产粮第一旗,科左中旗粮食年产量稳定达到50亿斤以上,丰雨年可突破55亿斤,为粮食连年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生产先进县
科左中旗粮食产量虽高,但背后却存在隐忧。干旱缺水,水粮矛盾突出是科左中旗面临的一大难题。
陶杰
科左中旗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
“过去,那种大水漫灌的模式,漫灌每亩地需要60方水,这样一亩地来讲,整个生长期需要吨,在水资源上一个浪费;需要大量的人工,费时;水肥不能达到耦合,不能满足农作物每个生育期关键点的肥料的需求,这样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不能达到有效的提升。”
严峻的现实让科左中旗认识到,必须打好农业节水“硬仗”。年开始,科左中旗开展浅埋滴灌种植模式田间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年示范面积扩大到3.98万亩,年推广应用面积达到万亩。规划到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达到万亩。
陶杰
科左中旗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
“通过实施浅埋滴灌,节约2/3以上的人工、每亩地节约用水量是到方水;水肥同时耦合了,能进行精准施肥,达到了节水控肥的效果。原先,作物的产量就六七百斤,现在产量0到0斤。”
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现在的浅埋滴灌,科左中旗巧做生态“加法”、节水“减法”,走出一条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相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特色发展新路。
草原肉牛
真“牛”
科左中旗素有内蒙古“肉库”的美誉。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成峰牲畜交易市场,有全国最大的供港活牛基地,全国首次“试管牛”工厂化批量生产试验也在这里获得成功。
澳丰集团是供应港澳活牛的企业,是国家供港澳育肥牛生产基地、国内供港澳育肥牛重点基地口岸之一。19年不间断的保证供港澳活牛品质优,我们一同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闫建光
科左中旗澳丰集团子公司丰润牧业总经理
“从年开始,向香港供应活牛,最初每个月供应40头到60头。通过火车来运输,一个车皮能装载20头,大概要经过八天。从年开始,我们转变了运输方式,用上了卡车,提高了运输的效率,每一车可以运四十几头。时间也从八天左右加快到了将近60个小时。现在,饲养规模达到了万头,供港澳活牛的数量每个月供应头到头。”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科左中旗澳丰集团子公司丰润牧业总经理闫建光谈起公司成立时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闫建光欣喜科技进步为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丰润牧业已建立肉牛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万头育肥牛养殖基地和肉牛屠宰加工基地。这也更有效保证了供港澳活牛品质优,牢牢牵住了管理、准入、监管的“牛鼻子”。
闫建光
科左中旗澳丰集团子公司丰润牧业总经理
“牛从进入我们的饲养场开始,就戴上了电子耳标,通过电子耳标,就可以查询与它相关的信息。现在饲养方面全自动化,饲养车可以直接进入牛棚进行投料,并且我们也可以对每一头牛的采食情况进行监控,可以从我们的牛进场到屠宰进行全面的追溯。”
历经七十年的发展,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建“中国黄牛网”,在全国率先实现牲畜网上交易,年交易肉牛达到万头以上,其中网上交易量达到10万头以上。从年开始进行全系本交改良到年底完成肉牛冷配累计完成.18万头,总受胎率达到98%以上;黄牛存栏44万多头,牲畜存栏万多头只……
一项项“牛的业绩”,是科左中旗肉牛产业向百亿级产业挺进,打响“中国肉牛之都”和冷鲜牛肉集散地品牌,打造全国肉牛第一旗的一个个坚实脚印。
蒙古四胡
科尔沁草原永远的琴声
美丽富饶的科左中旗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的故里、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家乡,文化底蕴深厚。马头琴、乌力格尔、版画,非遗传承,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潮尔大师色拉喜、蒙古四胡宗师孙良、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民族民间艺术家享誉中外;千人四胡演奏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我们就跟随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四胡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齐孟和,聆听蒙古族四胡音乐的美妙世界,追溯草原最淳朴的回音。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齐孟和
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四胡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科左中旗人,我叫齐孟和,今年57岁。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我从小爱好四胡,8岁就开始学四胡,一直拉到了现在。蒙古族四胡文化是草原农牧民创造出的器乐结晶,是国家非物质遗产之一,是农牧民生产生活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齐孟和出身四胡世家,从小听着四胡声长大,慢慢地,跟着父母一起拉四胡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在他心里,蒙古四胡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灵魂。
齐孟和
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四胡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四胡文化有独奏、合奏、伴奏等,又是乌力格尔、民歌演唱、安代舞等主要伴奏乐器。”
输入标题
输入标题
在学习和练习四胡的道路上,齐孟和勤劳肯干,钻心研究,创作出了《牧马人》《欢乐的牧民》《达尔罕情》等优秀作品,在国内、区内各蒙古四胡大赛上屡获佳绩。他培训指导了0多个四胡民间艺人,教出来的学生也分布在全国各地。
齐孟和
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四胡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过去,我们蒙古四胡就在家门口演奏,形式比较单一,四胡演出水平很低。现在经过培训,民间艺人的四胡水平提高了很多,能在国际舞台上演奏了。”
如今,年过半百的齐孟和依然乐此不疲地为四胡奔忙。
齐孟和
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四胡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胡传承人,今后我要多举办民间艺术的培训班,培养四胡艺人。然后创作出更多的四胡精品,让世界听到咱们蒙古四胡,为传承四胡艺术尽我最大的力量。”
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成风雨如磐的达尔罕,七十年的建设锻造了魅力四射的新左中。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科左中旗,这座美丽的城市,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奔跑,正带领54万人民幸福奋力前行。
一首《光芒大地》让我们结束科左中旗之旅。
记者:包乌云
编辑:田琦竹
通辽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