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在上海早春3月的风里回味内蒙古草原的清香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7/16

草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梦幻。在上海早春3月的风里,我回味着内蒙古草原的清香。

从呼和浩特,一路向西,穿越鄂尔多斯草原、敖伦布拉格峡谷,到达阿拉善左旗。这是我在年的8月,开启的第一次草原之旅,草原晨风中的清香,草尖露珠的晶亮,夕阳落日的余晖,马头琴声的悠扬,还有蒙古包百年积淀的祥和……真实的细节,难忘的瞬间汇集起草原之旅开阔的现实,又氤氲成心中的梦幻。

我们从上海、重庆、北京、南京汇聚呼和浩特。当我走出机场,已经是下午3点。在8月的阳光里,蒙古族诗人恩克·哈达和他的友人已在车前等着我们,坐上两辆越野车,我们开始了草原之行。我们都是恩克·哈达在鲁迅文学院的同学,除了我比他们高几届,其他3位都是哈达的同班同学。几年前,还在北京鲁院学习期间,大家就已经向往着到草原来,到哈达的家乡来,草原,我们都心驰神往,愿望终于成了现实。

越野车在蒙古高原的山山岭岭间穿行,草原越来越近了,天越来越黑了,当黑暗笼罩四野的时候,当车内的蒙古长调穿透黑暗的时候,我感觉草原到了。茫茫的夜色中,看不见草原的面容,而我知道,我就在草原的怀里,草原的怀抱无比宽阔,我分明听见了草原的心跳。

越野车停在深夜里,我下车,站在葛根塔拉草原上,满天的星光,犹如遥远的灯盏,明亮着我的前路……坐另一辆车,比我先到的恩克·哈达和友人站在蒙古包的门口迎接。已是深夜,他们还没有休息,让我感动又不安,接过他们手上的哈达,表达着深深的谢意,诗人对我说:“您是第一次远道而来,是草原尊贵的客人,我们一定要等……”真挚的话语和桌上的牛羊肉以慰路上的风尘。

不知困倦的星光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年已百岁的蒙古包,第一次住进百年蒙古包,不是因旅游而建的蒙古包,而是牧民生活过的蒙古包,我仿佛住进了牧民的家里。夜深透了,我带着儿子合衣而睡,黑暗中看不清细节,没有陌生的违和与不安,而是自然的亲近与融入,感觉着草原的怀抱不仅仅是天高地远的宽广,还有着历久不散的温度,还产生了一种真切的幻觉: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这首歌从我一进入草原,在无边的黑暗中,就在心里默默地吟唱……

哈达的呼唤和晨光一起将我唤醒,让我欣慰的是儿子也高兴地起身,目光清澈地望着我,从上海到北京、再到呼和浩特,一路上被暑热、晕机、晕车纠缠不休,身体不适的儿子健康满格了,朝霞晕染着他的脸,神奇,草原神奇地治愈了他的一切不适。此后9天的草原之行,他都生气盎然。

走出蒙古包,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晨风带着草原的清香,吃过早饭后,我们赶去大茂旗参加了著名的草原那达慕,看过了骑手的扬鞭策马,骏马的飞奔驰骋,牧民的欢呼雀跃,留下了草原最生动传神的画面……

夜晚的草原,宁静而凉爽,我安然入睡,梦中的草原,长风浩荡,马鬃飘动,骏马在嘶鸣中飞驰而过,留下了马蹄哒哒,仿佛从八百年前的征战中来,又向着草原深处绝尘而去。

出发,去草原的深处,牧民诗人的家!我们怀着期待,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越野车行驶在鄂尔多斯草原上,阳光透彻着茫茫草原上的青草和花儿。这如梦幻般的美,不是梦境,不是想象,而是现实。那首《蒙古人》是这样唱的:“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千百年来,蒙古高原的牧民们逐水草而居,靠放牧维持生活,对待草原,爱惜、敬重、祭拜,视大地为母亲。

车过一片牧草茂盛的草场,我们下车,奔向青青草原,浩荡的清风吹拂着我的裙裾,我深深地呼吸,全身心都沐浴着草原的清香。哈达惬意地席地而卧,斜倚着一片牧草,躺得轻松自在,犹如骏马回了家园。我们纷纷仿效,真实地躺在草原的怀里,感觉自己如同蓝天下的牧草和小花,享受着草原的辽阔和宽厚……

我们重新上车,路上看见的草场,并不都是牧草青青,也有花草稀疏遮不住黄褐色的泥土,草原出现沙化,是草原人心里的痛,也是我们心里的忧。哈达是草原的孩子,他对草原的热爱,对土地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倾听草原的心跳,感受万物的呼吸,与草原上的生命和谐相处,是大自然的养育,让哈达笔下的诗句如草原上的河涓涓涌流,从青春年少提笔写诗至今,20多年过去了,诗歌是他对草原的娓娓诉说,喜悦与忧伤,激越与沉静,稚拙中的孤独,成熟中的汇聚,伴随着他生命的成长。(王雪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