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如果马头琴的观众,更加专业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5/27
白痴风是怎么得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14/6100102.html

“他演奏的情感还不够到位。”

这是一位没有学过马头琴,但有一定音乐欣赏素养的听者,告诉我她自己看完某一场马头琴演出的感受。

她听过很多马头琴,包括线上、现场。

可以说,作为观众,她已经有一定的马头琴聆听审美能力。

图|马头琴(来自网络)

尽管对于音乐的喜好,确实是各有所爱。但不得不说,随着观众的聆听水平的提升,对马头琴专业演奏者的考验将会越来越大。

比起几年前,听完马头琴就有很多人感到兴奋,轻而易举地感叹“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不同,听众有了更加细腻的解读和聆听感受。

随着媒体的普及,艺术家们的推广,马头琴的普及认知在加强。可以说,在很多场合里,叫不出“马头琴”的名字的人正在变少。

Bukhu(来自网络)

尽管观众并没有%学过马头琴,但技术不足的演奏者、没有感情的演奏者、滥竽充数的演奏者,已经越来越难以说服得了观众的耳朵。

在马头琴还没有被很多人认知的阶段,大众对它的确是比较“宽容的”。

这种“宽容”,不是说大家不苛刻,而是说听者在认知不足的情况对马头琴音乐暂时还没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评判能力。大家在惊喜、好奇的同时,并没有对“演奏”有过多要求。

图|马头琴(来自网络)

这个阶段,马头琴获得的标签可能是:民间的、能演奏出曲目就很不错的、古老的、即将消失的传统音乐……

有种错觉,那时候的马头琴,似乎只要“被拉响”就可以。

某个程度上讲,听者的“过分宽容”并不利于马头琴专业的成熟。

图|马头琴现场(来自网络)

理性有时候总是在感性之后出现。

马头琴的名字,真的很好记。外形上也有一定的辨识度。

这个给它的“被记住”与“被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基因。

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会借助强大的搜索引擎去了解更多关于马头琴的事情。

图|马头琴网站(来自网络)

当然,如果您经常搜索“马头琴”的关键词,并且阅读最新发布的文章,可能会被「广州马头琴部落」的内容刷屏。

五年来,「广州马头琴部落」通过不同角度的方法聊“马头琴”,让这三个字长时间保持热度。这种热度不仅仅在于圈内,也影响着圈外。

图|演奏马头琴的西方人(来自网络)

这几年,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一直在告诉大家:马头琴已是相对成熟的乐器,并且演奏的可能性非常多,需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它。

图|马头琴(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我们做了很多马头琴沙龙,在线下不断近距离介绍,也搜集到很多马头琴观众的真实的反馈,那也是非常客观的市场反馈。

我们发现,一批对马头琴有所了解的听者,已经出现了。

「广州马头琴部落」平台创始人阿桐先生,经常在分享的时候向朋友们提及:

“年我在广州大剧院举办一场马头琴主题分享会,到了提问环节,观众的问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比如他们会问‘马头琴专业毕业后有多少种职业可能性?’、‘像金星与安达组合、李克勤与杭盖乐队这样的跨界合作未来还有哪一些?’。尽管广州以及大剧院的观众也许本身素养较高,但它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人们也许不一定%见过马头琴或者熟悉马头琴,但他们具备理解马头琴的素养和认知水平,能快速‘懂’。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有人去健康地、客观地引导。”

在「广州马头琴部落」创立的初始,我们就坚信:不断提升观众席上的“马头琴认知”,反过来会催化舞台上的进步。所以,我们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做内容,从更加立体的角度,不间断地介绍马头琴。

一来是分享美好,二来是培养土壤,三来是提倡更加专业的耳朵与审美能力。

图|马头琴专辑封面(来自网络)

有时候,我在想:

如果台下坐的都是对马头琴十分了解的观众,主持人介绍马头琴的话术还会那么浅薄吗?还在聊“描绘了蓝天白云骏马”,还在聊神秘的遥远的古老传说?

如果台下坐的,都是对马头琴有所了解的观众,演奏者还敢假拉吗?还敢在平时不好好训练,不好好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吗?

如果台下坐的,都是对马头琴有所了解的观众,马头琴圈,还不得成长得更加迅猛?

图|马头琴现场(来自网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受众的音乐聆听能力的增长,是一个正向的趋势。

观众席上的“马头琴认知”,显然是无比重要的。那也是我们一如既往的追求,对于专业圈,也必定是个重要的启发。

图片资料

来自网络主题策划撰文编辑排版

「广州马头琴部落」媒体组马头琴媒体表达+打造音乐内容平台我们尝试着吸引独立思考的马头琴人点击上方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