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乐器马头琴在杜尔伯特县得到了较好的普及与推广。资料片
东北网6月3日讯古语云:民齐者强。大庆辖有1个自治县、3个民族乡、7个蒙古族聚居乡(镇)、45个民族村,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地区。那么,大庆市是如何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的呢?
以“三个升级”提高政治站位,构建上下贯通、全面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大庆市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硬核支撑”。组织领导升级,调整市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为组长,市政府联系民族宗教工作副市长为副组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推进、相关单位共同发力、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体系;顶层设计升级,将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生命线工程来认识和对待,统筹安排重点任务;工作力量升级,以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并入同级统战部门,杜尔伯特县单独设置民族工作部门,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街道配备了专职民族工作干部,社区配备民族工作联络员,进一步筑牢民族工作基层网底,打通民族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以“三个结合”厚植文化认同,打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宣传教育新格局。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为此大庆市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创新载体,与大庆精神相结合,通过开展“讲铁人、学铁人、做铁人”、“大庆精神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深刻认识到,大庆石油会战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融汇聚的创业史,大庆精神是各民族群众共同缔造的民族团结红利。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共同担起“争当排头兵、建设新大庆、打好新会战”的历史使命。此外,还与节日节庆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依托各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三个提升”增进民生福祉,形成相互嵌入、共创共享的服务管理新格局。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大庆市围绕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所急、所难、所盼等民生关切,提升民族事务管理成效,寓管理于服务,在街道、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窗口,成立“民族之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跳出“年年扶贫、年年返贫”的低效怪圈,先后开展了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定向扶贫,新、改、扩建学校教学楼等基础设施10处、标准化村卫生所24处等;提升特色村寨建设成效,科学制定《大庆市少数民族村特色村寨(-年)建设整体规划》,稳步实现特色村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以“三个机制”把稳工作导向,夯实了成效优先、长效发力的创建保障新格局。做好民族工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大庆市把制度建设作为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的重要保障。建立投入保障机制,设立少数民族发展扶持资金、少数民族事业补助,出台清真肉食补贴政策;建立督导保障机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互检与自检相结合等方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监督检查,提升履职意识;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先后召开8次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先进事迹宣传,激励和引导各族人民积极支持、踊跃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