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伊
甘肃肃北辽阔的大草原,白色的蒙古包,奶茶飘香,牧歌悠扬,间有呼啸的狂风,奔腾的马蹄声,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果足够幸运,你会遇到身着蒙古袍的男子,他们用马头琴深情演绎欢快的曲子,以示对远客的欢迎以及对生活的祝福。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可见,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马头琴由于流传的地区不同,它的造型、名称等也会有不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马头琴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所演奏的乐曲深沉粗犷,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的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码、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其它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花梨木、红木或松木等制作。
琴头是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马头有的是在琴杆最上端直接雕刻而成,有的则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八方形、圆锥形、扁耳形或瓜棱形,圆锥形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面平坦后面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码,装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反复刷漆涂色后,一把完美的马头琴才能呈现在演绎者手里。
另外,马头琴的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蒙古民族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因其精湛的造艺和独特的魅力,在美丽的甘肃肃北,马头琴以苍凉辽阔的音质,浩瀚深邃意境,年复一年地奏出了属于自己的草原故事,受到了更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