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李玉波通讯员张妍赟
刨挖、打磨鸣箱面板,雕刻琴杆上的马头……经过几十道纯手工的工序,乌力吉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小心翼翼地侍弄着刚刚做好的马头琴,像抚摸自己最心爱的孩子。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国家一级演奏家、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野马马头琴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所使用的马头琴就是乌力吉制作的。他还成为了内蒙古唯一一位使用“齐·宝力高牌”商标特权的民族乐器制作师。从年开始学习制作马头琴,他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这一握就是41年。
艰难的学琴之路
马头琴,蒙古语称“莫林·胡尔”。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年,“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包含马头琴制作)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力吉就是这样一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
年,19岁的乌力吉发现当木匠的邻居拉希德力格竟然会做马头琴,他立刻拜了师,开始学做蒙古族拉弦乐器。在之后的几十年工作中,他努力学习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没有一刻懈怠。
缘分是奇妙的。当乌力吉背着自己的琴向各个马头琴培训班推销时,见到了齐·宝力高。齐·宝力高试过乌力吉制作的马头琴后,赞不绝口:“小伙子,你的马头琴做的很好,你很有天赋。”
得到世界马头琴大师的认可和称赞,乌力吉像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面板厚度、鸣箱角度、琴杆位置等等,齐·宝力高老师还把马头琴制作的一些详细参数都教给了我。”经过大师点拨,他的制琴技艺又跃上了新台阶。
年,乌力吉在一次次的反复失败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内蒙古自治区范围之内的第一把挖板马头琴,命名为“呼鲁格挖板马头琴”。
对匠心的执着与坚持
“手工制作周期太长,产量少,我一直建议父亲用机器制琴,但他坚决不同意。”乌力吉的儿子娜仁满都拉说。
乌力吉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马头琴。“每一块木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使用机器加工打磨,会破坏木材本身的气孔,影响到木材自身的震动,从而影响琴的音色。只有靠手工打磨,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木材的特性,呈现最完美声音。”
从选料、下料、成型、雕刻、组装、打磨,一直到调音、上漆等等,几十道工序,乌力吉都亲力亲为,由此,每把琴的音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像现在这个正在制作的琴,已经做了一年了。”乌力吉说,这把琴是为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族乐团首席青格勒订制的马头琴,为了使面板达到最佳的氧化效果,存放打磨了一年之久,其间,还要送它到歌舞剧院“听”演出,让木材“吸收”音乐。
除了精湛手艺,乌力吉还有着一双神奇的耳朵——凡是听过的琴,他都能记住琴声特色;光听琴音就能辨别出琴,并且还能听出琴的毛病在哪。
“世界愈快,心则慢”
“从每一个制作细节严格要求学员和徒弟,让他们坚定信念,专心一志地去做。‘世界愈快,心则慢’。”从年开始收徒至今,乌力吉已经培养出了58位学员。
在日常的制作过程中,他时刻提醒学员们:生命需要活力、生活需要活力、民族文化更需要活力。民族文化要想有活力,必须需要“通”。先做“通人”,就是说制作技术一定过硬,细节一定要一丝不苟,然后再做“达人”。
“我需要的每一块木料中,都有着生命,工作时必须倾听生命发出的声音。我工作的成果必须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我认为只有勤奋努力、埋头苦干的人才能感悟到工作的乐趣。”乌力吉说。
在41年的制琴生涯中,他希望把最珍贵的工匠精神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告诉他们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是完善人的内心。
回报社会,为民族的音乐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乌力吉不曾磨灭的梦想,永葆“匠人精神”也成为了他永恒的信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