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记者李新媛钢花,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乌兰牧骑队长、党支部书记、编导、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九月末的内蒙古早已入秋,天朗气清,湛蓝的天空上依稀有几朵白云。一眼望去,草原上还剩下的几抹绿色早已埋不住牛羊。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这样一支队伍常年在草原各地演出,被誉为“红色轻骑兵”。钢花,就是阿右旗这支“红色轻骑兵”的队长。年,13岁的钢花中学毕业考入乌兰牧骑,成为了一名舞蹈演员。钢花始终记得刚进入乌兰牧骑时,学习跳《勒勒车》,那会儿大家年纪都还小,舞蹈动作有很多是跪在地板上的。钢花和舞伴们膝盖都磨破了,还有人膝盖已经化脓,就哭着鼻子在那跳。“年轻的时候都不觉得苦,反而觉得下乡很有意思。”乌兰牧骑的每一个舞蹈演员,膝盖上的皮都比别人厚。长大之后,钢花开始自己学着创作。她担任执行导演的蒙古剧《巴丹吉林传说》是首次采用蒙古剧的方式表演的作品,类似于“蒙古语”的话剧。该剧获得第十二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之后,在全区开展了巡演。钢花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26年来,钢花经常带领阿右善乌兰牧骑到各处去演出,足迹遍布全旗40个嘎查的每户牧民家,参加或指导演出多场次。嘎查是蒙古族的行政村,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一年四季都在室外演出,只有极少数的时候在剧场里演出,蒙古长调、弹奏马头琴、小品……各种形式的演出都有,有时候村民也会主动上前穿插着表演自己的才艺,与台上的演员一起“大联欢”。每年祭敖包、元旦、三八节都是演出最多的时候,对于村民们尤其是家住偏远地区的村民们来说,乌兰牧骑来演出是比节日更高兴的事情。有一次,钢花和其他演员上门演出,发现对方是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分队的几名演员就分工合作,买些肉和菜,一些人演出,一些人做饭。饭后,还帮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剪羊毛、剪驼绒。钢花(右一)和她的乌兰牧骑队员。受访者供图刚开始,老人还觉得纳闷,问:“你们又做饭又演出,收费吗?”钢花和其他演员都被老人的话逗笑了,赶紧解释说:“我们是无偿的,表演、吃饭、路费都不用你们拿钱!”渐渐地,老人也把钢花和其他演员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个劲儿地说:“你们来了我们很开心,好久没这么开心过了!”能够出席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钢花感到十分荣幸。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一名文艺工作者,钢花将全心全意站在农牧民群众的角度,探索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同时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工作队的先进作用,将大会精神传达到草原的每一处。来源:中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