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区域的一些生活文化与民间艺术也颇具满、汉文化融合之特色。新宾满族剪纸是融剪、说、唱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其将满族剪纸、满族民歌和满族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来。作品内容取材广泛,除满族传统的嬷嬷人、花鸟草虫之外,满族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等都是其表现的对象新宾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兴业之地”,流传着许多关于满族先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内容在剪纸作品中都有表现。尤其反映努尔哈赤起兵和表现满族祭祀、渔猎、骑射等的作品,如《三仙女传说》《罕王故事》等,都体现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
由于新宾地区满、汉杂居,满族民众受汉族文化影响,生活方式也融入一些汉族习俗,这种潜移默化的民族文化融合在剪纸中也留下许多印记,如《山脚下》《采参图》《暮归》《推磨》等作品,都体现文化融合的特点。“新宾满族剪纸”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岫岩皮影戏是河北省冀东深州影戏经由陆地和盖县海口传入辽宁区域后与当地原有影戏、风俗相结合而形成的。岫岩皮影戏早期无影卷,演唱自由随意,称为“溜口影”自民国后才开始采用影卷,“溜口影”逐渐演变为“翻书影”,岫岩皮影戏唱腔丰富,除了继承关内冀东深州影戏的大悲腔、老悲调、还阳调、杂调、打枣儿等曲调外,由于岩是满族聚居之地,丰富多彩的满族歌舞和满族民歌小调,以及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满族八角鼓、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形式也被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岩皮影独特的风格。“岩皮影戏”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丹东单鼓俗称“烧香”,是广泛流传于辽宁宽甸、凤城、东港等地的民间祭祀活动。丹东单鼓的历史可追溯到满族女真时期,表明丹东单鼓本源于满族古老的萨满祭祀,后来融合中原汉族部分传统的民间祭祖仪式,逐渐演化成辽宁满、汉民族共享的一种“烧香”祭祀还愿习俗。“丹东单鼓”已被列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辽宁岫岩汉军旗的单鼓、新宾汉军八旗祭祖“唱家戏”等民间歌舞与祭祀也都具有满、汉文化融合风格。这些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在辽宁的风靡与沿袭,显现出辽宁区域多民族文化融合具有深广的生活根基。因博采满、汉文化之长,一些文化现象曲调高格,独树一帜,许多已被列入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往今来,辽宁境内的满、朝鲜、锡伯等民族民众无论聚居还是杂居,均能和睦相处,在文化上既有采借与交流,还有其自珍与坚守。
阜新是辽宁蒙古族聚居地区,阜新蒙古贞素有“歌的海洋”“安代舞的故乡”“蒙古剧的发源地”之称,蒙古族文化艺术异彩纷呈、独具特色。仅从目前被列入国家级、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艺术种类来看,国家级的有蒙古族乌力格尔、东蒙短调民歌、蒙古贞蒙医药(血衰症疗法);省级的有蒙古贞安代、蒙古贞祭敖包、蒙古贞好来宝、蒙古贞婚礼、蒙古贞刺绣、蒙古贞马头琴音乐、蒙古贞蒙古剧等。这些蒙古族文化及艺术形式涵盖音乐、舞蹈、曲艺、民俗、医药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阜新蒙古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优秀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艺术成果。安代舞是蒙古族舞蹈,始自清代,源于萨满教,是深受蒙古族喜爱的一种原生态舞蹈,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被称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
在蒙古族传统的宗教礼仪、那达慕大会和传统节日上,安代舞是最受欢迎的“万众狂欢舞”。安代舞最初的起源是由于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其功能主要是宗教界用来驱邪治病的,发展到后来,逐渐普及民间,成为蒙古族民众自己驱邪治病的民间安代,并在唱的形式中加进了舞蹈动作。一般唱安代时,需要13名歌舞者,其中一名为领唱歌手,其余12人伴唱伴舞。歌舞者们手持白巾,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宋代的主要动作是双手挥舞,双脚跺地,节奏强烈,具有朴实、奔放、刚劲的风格。
在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阜新蒙古族安代舞曾作为开幕式的暖场表演,独具蒙古族特色的安代舞表演,让全运会现场变得异常喜庆。阜新蒙古贞婚礼始于元代,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是蒙古族口头文学和婚俗相结合的礼俗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婚礼形式程序繁多,有“接亲、迎亲、送亲”三大部分,总计17个程序,每一套程序都是一篇长篇叙述诗,内容庞杂,婚礼祝词涉猎各种神话、传说、典故,以及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代生活、社会风貌等。在蒙古贞婚礼上,双方长者祝福、祝颂人祝颂,都是以韵文形式,用诗的语言相互问答,畅答如流。
故而,蒙古贞婚礼祝词如同一本百科全书,以礼俗的形式和艺术的手段综合反映了蒙古贞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在主持婚礼的各个程序中,男女双方的祝颂司仪博古通今,能言善辩,将囊括于数千行诗句中的古今史实,用半吟半唱的形式,激情地咏诵出来,同时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对句和韵,悦耳动听,婚礼气氛既庄严肃穆,又欢乐活泼。祝颂人将蒙古族精湛的口头表演艺术与丰富多彩的民俗融为一体,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在璀璨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宝库中,阜新蒙古贞民歌当首屈一指。蒙古贞民歌在阜新地区民间广为传唱,一辈辈一代经久不衰。阜新地区民间有一句俗语:“三个蒙古贞人,两个是歌手,另一个是说书的”蒙古贞胡仁乌力格尔就是一门融合了“歌”与“说”的综合性艺术。
乌力格尔是蒙古语,意指在胡尔伴奏下说唱故事,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内容,以胡仁乌力格尔艺人为载体,以吟诵、说唱、拉击、表演为表现手段的蒙古族曲艺形式。胡尔又称四胡,琴筒多为木制,蒙以各种兽皮,张四根弦,弓毛分两股,分别夹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两股弦之间音高为纯五度,说书艺人根据自己的嗓音而定弦,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这种口头艺术不是平铺直叙地简单说讲,而是一种复杂的口头文学创作过程,艺人是坐在炕上或椅子上进行表演,用胡尔拉、击、弹奏各种曲调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渲染气氛,其表演主要是面部表情、手势及嗓音高低,书中人物通过说书人的讲述现身。胡仁乌力格尔主要分布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35个乡镇多个蒙古族村屯,鼎盛时期全地区有多个胡仁乌力格尔艺人。蒙古贞胡仁乌力格尔有20多个套路、70多个词牌、20多个曲牌、数百个曲调,说书内容以长篇史诗、说史小说、神魔故事、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为题材,有多个书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