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蒙古族,有一件东西是不能不提起的——马头琴。
▲郭尔罗斯马头琴厂里陈列的各种马头琴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的声音实在是太有辨识度了。悠扬、厚重、苍凉,它的声音入耳就能联想到辽阔的草原风光。
除了特有的音色之外,马头琴更广为人知的特点,便是它的造型——在世界上,只有马头琴这一种乐器是以动物作为琴首的。
▲图片来自网络
“马首赋予了马头琴血肉与灵魂。”前郭县当地的马头琴大师白苏古郎老师这样告诉小辣,马是这个草原民族的象征,蒙古族视马为自己的同伴,并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彰显自己对马的热爱。
不在内蒙古的中国马头琴之乡
“马头琴之乡竟然不在内蒙古?”在来东北之前,小辣和手机屏幕前的大多数朋友一样,都会想当然地犯上这个错误。
我们在之前的推文中曾有提到,纪实电影《田野里的童年》的拍摄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正是中国的马头琴之乡。
▲前郭县大街上的马头琴街灯。
如果细细考据,前郭县绝对算不上是马头琴的诞生地。那么,像马头琴这样的草原乐器,为什么会在东北三省的一座城市里安家落户?
实际上,前郭县与马头琴的这段缘分由来已久。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前郭县地处科尔沁大草原的边界,曾是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的封地,有着浓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
▲前郭县内的繁华地段——哈萨尔路。
作为吉林省境内唯一的一个蒙古族自治县,前郭县境内至今有着7万多蒙古族居民,虽然大多数时候当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是很难区分出来的。
▲由于前郭县的县城就位于松原市中心,所以区分前郭县与松原其他区划的最直观方式,就是看街边的店铺上是否标有蒙文名字。
前郭县之所以能被授予“马头琴之乡”的称号,除了与当地的蒙古族文化息息相关,更与当地马头琴教育的高度普及有关。
从年开始,前郭县在马头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从内蒙古聘请专业的马头琴教师和专家学者。如今在前郭县的40多所学校里都设有马头琴选修课,全县学习马头琴的人数多达三到四千人。
▲白苏古郎老师在演奏中
放眼整个中国,如今前郭县马头琴文化的普及与教育的密集程度,是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其他所有地方都无法达到的。
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前郭县还曾创下过“把马头琴齐奏”的吉尼斯纪录,当时的场面甚是壮观。
前郭县最终能被授予中国马头琴之乡的称号,看似是一次古怪不搭的“远嫁”,实则却是一场情投意合的“名门正娶”。
就像白苏古郎老师所说的那样,“我是蒙古族,我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我能不能为自己的民族做些事情,为自己的孩子和下一代做一些积极的影响。如今我们在前郭县所做的事业,就是真正意义上对马头琴的一种传承。”
而最近几天,这座中国马头琴之乡迎来了一批来自南方城市的“特殊小学员”。
7月26日,纪实电影《田野里的童年》第三期夏令营的孩子们来到了郭尔罗斯马头琴厂,参观学习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同时也见到了上文中小辣提到的马头琴大师——白苏古郎老师。
▲位于松原城区前郭县境内的郭尔罗斯马头琴厂,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名气。
▲孩子们围观工厂师傅制作马头琴。
▲得到了大师的应允,还不赶紧趁这个难得的机会亲自上阵过把瘾?
领略马头琴文化只是《田野里的童年》夏令营的一角,田野才是孩子们心驰神往的童年归宿。
在五天四夜的东北之行中,来自南方城市的24名孩子与田野来了一次从未有过的零距离接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的精彩瞬间——
▲参观番茄种植大棚,可惜棚子里的番茄尚未成熟,众人只好望“茄”兴叹。
▲施过了肥,插过了秧,这一期夏令营就轮到孩子们下田捉鱼啦!别看田地不大,但想要在其中捉到四处游窜的稻田鱼还真不容易,只能上演一出真正的“浑水摸鱼”了。
快看快看!
我抓到鱼啦!
▲最后一天,善德小院中的烧烤盛宴,自己动手烤串串,至于味道呢——这串玉米怎么好像有点焦?
▲白苏古郎老师亲自来到善德小院,马头琴与尤克里里的奇妙组合,小辣也是头一回见到~
▲晚餐后,孩子们加入了村里的篝火晚会,童声合唱还是单人rap,你会pick谁?
▲天色渐沉,用绚烂的焰火彻底点燃晚会的氛围,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属于孩子们的田野之行短暂而珍贵,来时的陌生与青涩仍然历历在目,只是离开时,又多了一份成长和历练。这几天他们经历的生活点滴,都将成为日后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时间过得很快
纪实电影《田野里的童年》
已经迎来了最后一期夏令营的孩子
让我们一起抓住七月的尾巴
用纯真而美好的童年
点燃这个夏天吧!
杭城女性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