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常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辛弃疾的《阮郎归》,将江南的春意尽收其中。
三月,是仲春之月,惊蛰过后,春分将至。除去江南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塞外草原也正如高冷的女神,虽姗姗来迟,却惊艳四座。
草原之春,怎能没有《森吉德玛》呢?
这首《森吉德玛》中马头琴的声音像极了草原的辽阔稳健,钢琴之音符灵动如繁星布满夜空,古筝恰到好处的轻挑拨动,像是将江南的满园春色,顺着清风,吹至塞北,送走严寒。
对,当下塞北的春天,仍在一场一场的春雪中,经历着春夏秋冬的无常。上一场春雪还没消融,下一场春雪就悄然而至,眼前的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以白雪飘飘······
尽管这般千变万化,却依然无法阻挡四季更替的脚步。
正如《森吉德玛》像我们讲述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位聪明美丽的蒙族姑娘,名叫森吉德玛,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青年。他们的爱情不幸受到阻挠,森吉德玛被迫嫁给财主家。青年日夜思念,常常远道而来,在她的屋旁留恋徘徊,但无法相见。有一天,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相见了,但森吉德玛却不幸昏死。相传,《森吉德玛》一歌就是这个青年所编。他在回家途中边走边唱,把歌词写在道旁和旅店的墙壁上。失去心爱的人,他悲痛欲绝,最后跳崖自尽以身殉情。
凄美的悲剧虽然没有使森吉德玛和爱人长厢厮守,却以这首蒙古短调的旋律,让后世人称赞歌颂。
真善美,被音乐永久的记录下来。年时,作曲家贺绿汀将其改编成管弦乐作品《森吉德玛》,随之森吉德玛的故事随着音乐走向了世界。
草原的春,其生命力就像这首蒙古短调,在春分后的某一天,悄然而至,正如《森吉德玛》走向世界一样,承载着世人的祝福,伴随着对美好的期盼,静静花开。
你听,百灵鸟和麻雀的鸣叫,总会让人相信他们就在你眼前,然而抬眼望去,却依旧无影无踪;举目四望,牛羊们满足的低头啃青,你仿佛也能闻到青草的清新;清风徐来,带着这份清新,飘向那仍被冰封的河流,时不时传来的“咔擦咔擦”声,是河流正在解冻的官方宣告。
这时的草原,无论是一簇簇嫩黄的草叶,一棵棵悄悄发芽的沙柳,还是那远方,看起来越来越近的云朵,无不都在向自然张开怀抱,洋溢着复苏的喜悦,它们告别了往日的严寒和风雪。
春天来了,希望新生。
PS.是蒙古短调,是蒙古族民歌中代表形式之一。它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公元七八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在我国黑龙江省西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从事狩猎劳动时,产生的狩猎歌曲,其曲调短小,节奏整齐有力,并往往与舞蹈和打击乐相配合。蒙古族人们到达蒙古草原后,在牧区和农区都产生出一些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的短调民歌。短调的曲调较长调短小,音域也相对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乐中具有特征意义的大跳音程。
文字丨Shawn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Yvonne
文中音乐森吉德玛来自瑞鸣音乐专辑《黑白风景》。一直觉得马头琴是用来说故事的,大概在草原上,在那宽广和寂寥之间有着太多悲欢掩藏在风沙下。钢琴的玲珑、音束的播洒和古筝的轮拂,画出传说般虚幻美丽的动情氛围,然后,马头琴开始述说了:森吉德玛聪明美丽,而她和恋人的爱情却被无情地阻挠。森吉德玛被迫嫁给财主,青年日夜思念,但无法相见。当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障碍相见的时候,森吉德玛却不幸昏死。悲恸的青年编唱了这首《森吉德玛》,最后跳崖自尽以身殉情。长得比那檀香树还要窈窕,生得比那潺潺流水还要清亮,想起了你的聪明灵巧,森吉德玛,今生不能相聚来世也要同双。真教人痛苦,森吉德玛……马头琴泣诉着失去的爱人,古筝比喻着森吉德玛的美貌,钢琴徐缓吐露着思念和钟情。镌刻在墙壁上的爱情已如灰飞烟灭,苍茫的天边掩埋了太多的忧伤。《黑白风景》钢琴邀民乐曼舞
歌谣偕梦境玲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