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蒙古在游荡年轻人西化严重,文化根源丢失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4/7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近几年来,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让这首诗歌所描绘的牛群羊群隐没在牧草下的场景不复存在。蒙古族作为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拥有富饶壮丽的草原。但随着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游牧业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恣意逍遥的游牧生活也都随着游牧民族一起走向消亡。

蒙古处在发展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中,依赖蓬勃兴起的采矿业和能源业实现了经济的较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蒙古国内“西化”无处不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正不断向欧美的同龄人看齐,蒙古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日渐衰退,文化根源亟待找寻、振兴。

蒙古国内“西化”无处不在

在马背上游荡的民族

蒙古国位于我国以北、俄罗斯联邦以南,拥有众多辽阔的草原和丰茂的牧草,受地理位置影响,蒙古人以畜牧业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人自幼以马代步,在马背上长大,也在马背上经历岁月的迟暮。

在他们看来,马才是世界上对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蒙古人与马亲近,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马。同时马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食、住、行、娱乐都与马息息相关,连最著名的乐器马头琴,也是因琴首雕饰马头而得名的。

蒙古人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四处游荡,起先他们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克鲁伦河、鄂嫩河、土拉河一带也出现他们生存过的痕迹。并且在游荡的过程中,蒙古分衍出众多部落。

直到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才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而今分布在蒙古国境内的是喀尔喀部。

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年9月29日,蒙古国总统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演讲宣布蒙古国将实行“永久中立政策”。在此之前,由于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其一直处在战略性位置。

蒙古的立场一直在美国和中俄之间游荡,其既是美国遏制中俄的“隐形盟友”,同时又和中俄保持友好的发展关系。在疫情期间,蒙古向中国赠送由政府出资从牧民手中收购三万只的膘肥体壮活羊在网络上刷屏,为中蒙友谊再添佳话。

蒙古国:既是美国遏制中俄的“隐形盟友”,又和中俄保持友好的发展关系

传统和现代的碰撞

蒙古国在经历年民主革命之后,国家经济制度得以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原本占据垄断地位的单一理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观点;文化也以多种形式快速发展起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传统的蒙古人依靠畜牧业而生,从而衍生了符合畜牧经济的生活理念,如尊重长者;崇拜天地;团结互助;为自己的梦想拼搏努力等,以及适合牧业生产和游牧的生活方式。

在以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依靠人力骑兵作战而显得军事本领尤为突出的游牧民族获得了短暂的超越,但是在各类生产要素都趋向持平的现代,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火药技术蓬勃发展,游牧民族的衰落是必然的。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火药技术蓬勃发展,游牧民族的衰落是必然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过去,只要世界的车轮一直向前滚动,那些陈旧落后的事物、一味守旧的人必然会被淹没在时代的辙印中。

蒙古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近年来由于草原荒漠化,蒙古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选择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由游牧形态向工业形态转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对矿产资源行业的过度依赖和过于单一且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使得蒙古国经济十分脆弱。

与此同时,东亚、欧美等文化的强势注入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蒙古的传统文化,文明理念在交流和传播中不断地对抗、融合、发展,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更加崇尚自由和平等,并不断的将这些理念锻铸到自己的观念结构和行为方式中。

东亚、欧美等文化冲击了蒙古的传统文化

渐熄的“永恒之火”

“蒙古”被蒙古人译为“永恒之火”,希望后代能够继承社会和国家优秀的发展成果,使“蒙古”这团火永不“熄灭”。但是欧美文化如一阵狂风向蒙古的青年席卷而来,使这团“永恒之火”有着渐渐熄灭的态势。

游荡着的蒙古,年轻一代被西化严重,文化根源在逐步丢失。未来如何,难以分辨。

欧美文化如一阵狂风向蒙古的青年席卷而来

年轻人作为劳动力储备、社会经济发展与复兴的源泉,在工业的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青春有活力,敢于创新,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拥有更快接受新知识和本领的能力,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就是社会的未来。

对于年轻人个体而言,他们无法脱离整个社会而单独存在,必须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独特的群体特征进行考察。虽然不同的青年群体在年龄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普遍性,但在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在蒙古国,社会主义政府和社会赋予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都已经是过去式,民主革命以来所孕育的这一代年轻人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信仰。现如今,蒙古大部分的青年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蒙古年轻人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信仰

随着美蒙两国各领域合作的不断展开,蒙古《乌兰巴托邮报》的报道中经常展现美国的正面形象,如美国是世界上工作幸福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美国是一个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实力雄厚且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超级强国等。

美国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设立了“美国文化中心”,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如“电影之夜”、“美国音乐欣赏”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很快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渴望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人文关怀,以及更加独立自主的生活,无数蒙古青年赴美留学,并以此为时尚。

民主革命以后城市化热潮涌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牧民与小城镇居民的子女涌入大城市,通过学习或者工作的方式实现他们自身的城市化。这不但给予了他们与传统不相符合的生活方式,在他们与城市融合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城市社会的生活面貌。

人们逐渐放弃“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和在骏马上恣意奔跑的日子,而是选择拥有自己的私人住宅和私家车,房产和车辆的交易开始增加。年轻人是最早感知到社会变迁并做出相应的改变的一类群体。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的主要形式不再以劳动为主,而是转变为休闲娱乐。

西化的蒙古年轻人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往往要寻找表现自身的特征,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开始对年轻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日益趋向“离经叛道”,选择音乐和服装发型作为新时代的“叛逆”,染着鲜艳颜色、梳着脏辫发型的说唱歌手们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建立在消极的生活态度、束手无策的政府以及犯罪率增长的基础上,用暴力和充满了脏话的歌词批判无所作为的政府以彰显自己的个性。

这些属于青年的文化、欣赏的音乐和服装发型等是他们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年轻人“正在发生的事情与我无关”的处世态度。

同时,年轻人开始寻找能够满足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感的事物,他们被潮牌所吸引、痴迷于西方的文化艺术、开始尝试酒、药物、麻醉剂等等,但是蒙古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却无人问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自由,社会矛盾却日益凸显。

蒙古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意识形态,从语言文字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生活,西方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挤压和遮蔽早已使得本土的文化根源在欧美文化的渐渐侵蚀中丢失,“西化”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

蒙古“西化”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

蒙古国的国人对文化根源的理解支离破碎,甚至有部分年轻人对找寻、振兴文化根源的现实意义持怀疑态度,这已经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和蒙古族优良品质与精神的传承,个人独立精神的形成和经济生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文化根源为代价。

如此以往,其文化身份认同必定会发生混乱,为国家文化安全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势在必行。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进步才会屹立不倒,蒙古为了自身的充分发展从游牧形态转化为工业形态,而今面临年轻人“西化严重”,文化根源丢失的困境,其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转变呢?

草原曾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蒙古曾经在草原上游荡,而今在消失的边缘游荡。愿“永恒之火”永不熄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