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首演现场,艺术家向观众致谢(前排左起汤沐海、金玥、王丹红、郝维亚、张千一、郭文景)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中央民族乐团制作的民族音乐会《长城》于10月2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亮相。当晚,在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下,二胡演奏家唐峰、古筝演奏家张璐、马头琴演奏家全胜、女高音歌唱家龚爽与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把长城作为一个个精神符号融入中华民族音乐,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牺牲、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伟力,传递了兼济天下、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唤起了观众心中的共鸣。
本次音乐会包含四部新作品和一部经典作品。音乐会以《长城万里》开场,这首乐曲风格沉稳厚重,具有历史纵深感,音乐苍劲有力,富于变化。作者采用了强弱快慢的对比,让音乐在一阵激烈的号角声和雄浑的战鼓声之后突然弱到极致,再通过二胡、笙的衔接,让织体逐渐丰富、声音逐渐增强、主题逐渐鲜明,乐队奏出万里长城的主题,宽广雄伟,大气磅礴,体现出民族英雄们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坚毅果敢和必胜信念。该曲不仅作为开场曲,还兼具序曲的功能与特点,预示了音乐会的重要主题,奠定了音乐会的情感基调。
由二胡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唐峰带来的《长城随想》一改昔日大乐队的形式,用二胡与弹拨乐组合为观众展现了长城的凄凉与悲壮。本场音乐会选取该曲第三、第四乐章。第三乐章“忠魂祭”,音乐肃穆内敛,乐队首先在扬琴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阮、柳琴等乐器交替奏出了悼念的音调,并充分发挥了二胡内弦那种深沉、浑厚的音色,大量运用二胡的“滑”“揉”等技巧来模仿人声的呜咽。最后二胡的华彩乐段模仿了琵琶扫弦的演奏技法,制造了战鼓齐鸣的音乐效果,全奏达到了整段高潮。第四乐章“遥望篇”,承接了第三乐章的高潮情绪,用稳劲有力的节奏和充满舞蹈性的旋律,抒发了伟大人民的高尚情怀,激昂宽广的音乐似有天地共震之感,把人们引向波澜壮阔的胜利征途。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广的长城主题,表达了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
张千一的民族管弦乐《长城内外》,乐曲伊始,展现出在烽烟万里的塞上疆场,万千壮士,前赴后继,血战沙场的壮阔场面。随后融入河北民歌《放风筝》、东北民歌《正对花》、内蒙古民歌《淡蓝色的云》等音乐素材,描绘今日之长城,早已旧貌换新颜,让观众通过音乐感受长城周围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用音乐唤起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和遥远的记忆,展现出一幅北方疆域长城内外多元文化交融的壮美画卷,也昭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胸襟。
郭文景的器乐协奏曲《血肉长城》,以《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主题动机贯穿始终。全曲共分两个乐章,第一乐章“长城砖”坚毅的行板,作曲家将长城上每一块坚实的青砖比作每一位英雄的血肉之躯,主题动机在这里得到了强化,通过二胡弓“拉”“敲”筝弦的特殊演奏技法和打击乐器组的音响营造一个无限升腾的气势。第二乐章“众志成城”雄浑的小快板与辽阔的广板,乐曲加入合唱和演奏家齐声高和的“吼”“哈”,采用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和粗狂质朴的秧歌形式调动演奏员的情绪,同时也点燃了台下观众的激情,让主题动机再一次被强调,使整首乐曲的气势更加坚毅。
最后一首作品是由郝维亚作曲、王爰飞作词的女高音/马头琴/混声合唱与民族管弦乐《长城颂》,分三个乐章,用铿锵有力的合唱和气势如虹的民族管弦乐,将长城比喻为世代中华儿女心中刺破黑暗的黎明之光,比喻为中国骄阳谱写崭新篇章的时代见证。
相较于描写“长江”“黄河”等民族符号的众多音乐作品,民族管弦乐史上极少有专门以长城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本场音乐会以长城为引,带领观众回溯了古老民族的奋斗历史,展望了新中国的美好征程,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缺憾,使得长城这一中华民族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被进一步接受和认同,也使这一音乐题材获得了特殊的生命力。
谭婧慧/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