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广东人的身份,我创立自媒体平台「广州马头琴部落」,旨在向“圈外”的人介绍马头琴乃至蒙古音乐。所谓跨界创意平台,并非是想要替代任何一个过去的马头琴网站或者平台,因为初衷不是追求学术角度和专业角度,而是以让圈内的音乐以及音乐人与圈外的听者形成链接为平台的宗旨。着重在对一些蒙古音乐的聆听解构和剖析,这两年来,在蒙古音乐圈内做了记载和报道,包括跟进一些蒙古族音乐家以及马头琴演奏家的专访、采集,也的确已经有了一些关于传播意识上的积累。在此期间,我接触了很多外地的琴友。于是,计划南下的马头琴圈内朋友经常会问我,马头琴在南方传播得如何?他们想要了解的,主要还是马头琴乃至蒙古音乐在蒙古地区之外的教学、演出以及乐器销售的市场。今次,我将我的感受和理解分享在此。本文针对的“外地”,主要是马头琴尚未灵魂性普及的地方,除却比如内蒙、新疆、甘肃、青海等蒙古族聚集区;其次,“传播”所指的不是教学上的传承,而是指在媒体引导下的整体社会认知度。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这个内容,我跟很多音乐人提及过。马头琴的普及程度不高,不仅仅是教学,也包括演出,普通听者对它的级别辨识度也不强。成熟的小提琴,也许演奏者需要学习了很多年上台演出,才能让观众信服;而马头琴演奏者,也许学习了一、两年,上台后做一些简单的演奏,听者可能就会有满足感。如果马头琴的聆听基础也变成熟了,听者的认知和素养高了,或者说马头琴听众的耳朵更刁了,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忽悠”了。演奏者为了能上台,自然而然需要更加扎实的功底。圈外听众的素养,会反作用于圈内的演奏者。可能在外地工作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的马头琴老师都知道,中老年马头琴学生,几乎是教学活动的“主力军”。记得前几年广州国际乐器展,遇到几位从内蒙到来的马头琴制琴师,就跟我提及:“你们广州的马头琴使用,‘老年大学’居多。因为来买马头琴的朋友,几乎看不到这里的年轻人,主要是退休的长辈们,有一部分是学了二胡,很喜欢马头琴,就来买了一把回去拉。”这种现象在很多城市应该十分普遍。中老年群体,奋斗了多年,正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有一定的空闲时间。因此,即使不是为了上台演出,学习马头琴来自娱自乐,也是他们喜欢的事情。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马头琴还不足以驱动很多人承担着经济压力和时间成本去接触。当一种乐器在一座城市里,出现了老年群体大于年轻群体的情况,其实对于乐器与时代的传播链接并不友善。整体上年轻人对马头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