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于民族、不囿于地域,《国乐大典》聚焦民乐这一“中国底色”,融合多民族的文化面貌,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了更多延伸。在第一季节目的尾声,《国乐大典》也举办了一场研讨会展开了“回望”和“展望”。
《万马奔腾》中马头琴的豪迈绘就了一幅壮阔的草原风情、《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琵琶对决也犹在耳畔……5月25日,《国乐大典》收官之夜,为第一季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5月29日,以“第一季节目成果分析及第二季节目创意策划研讨”为主题,《国乐大典》在京举行研讨会。
《国乐大典》最大的特点在于节目形态的原创性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与传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在研讨会上点赞了这档节目,“在部分节目仍然存在过度娱乐化状况的当下,广东卫视与山西卫视能够保持清醒,勇于立足中华优秀文化,锐意创新,探索一条本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原创路径,十分可贵。”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一场经典声乐与时代的探寻
广东的音乐向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其中,从广东音乐出发,《国乐大典》向全国各地的民族音乐辐射,展现了一幅民乐的中国地图。面对今天的文化潮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指出,“《国乐大典》以悠远、悠长、沉稳、贵气的内在张力和表现风格,推动民族音乐及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满血复活。”而民乐地域风格的碰撞,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视听体验,流淌在音符中的文化交流和融汇更值得肯定。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从3月2日开播到收官的多个日夜中,10支国乐乐团经历了12场竞演,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为观众留下了许多可以触摸的民乐记忆。从头到尾围绕中国民乐做一档电视节目是头一遭,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伏青在研讨会上表示,《国乐大典》的创作并无前例可循。“它一定程度弥补了当代电视文化节目在某些方面的空白,让电视观众,特别年轻观众走向国乐,并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向上的力量”。
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伏青作为一档原创的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从创意到最终的呈现都围绕中国民乐展开。“我觉得中国音乐有它自己的美,但是眼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