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蒙古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点的演唱方式,它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是长期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腔掉,托腔悠扬的舒缓歌曲。
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气息比较悠长,而且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很广阔。从节奏上来看:节奏舒缓自由且舒缓,字少腔长,可以随意发控,强弱感不明显。长调歌曲虽然有小节划分,但是实际唱起来不受限制,长调歌曲多以马头琴伴奏,更具有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民歌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的积累和对大自然的感悟随性发挥,演唱者的节律各不相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作为草原音乐的主流和基础文化,不只在节奏和旋律上有着独特之处在表演者的服装,乐器的使用上都有特殊的讲究。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蒙古族长调民哥的演唱可有伴奏也可无伴奏。在伴奏和乐器上,多以马头琴为主。
以马头琴伴奏对长调民歌的内涵展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渲染和烘托出气氛,可以深刻的表现出蒙古族人的自由和辽阔的生活,粗犷豪放的性格以及博大恢弘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马头琴伴奏更深刻地描绘出天地人相融的美景;更体现出蒙古人们对大自人的崇尚之情,听着让人有余音绕梁,身临其境,更有融入到蓝天、白云,无边的草原的意境中。
蒙古长调在长期的传唱中,因为地域的差异,以及有其它乐器伴奏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伴奏的特性。蒙古族长调多用比较简短的蒙古语来歌唱,并且歌词简短、通俗易懂。
长调民歌的歌词一般分为两句歌词和四句歌词,这种民歌歌词的构成方式和蒙古族人传统的诗歌十分相近,压韵和行数几乎一样,长调民哥的旋律结构和歌词的结构紧密相连,一句歌词组成一条乐句,也就形成了长调民歌旋律与歌词的超级统一。
短调民歌短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短调民歌通泛指那些曲调短、有明确节拍节奏感的歌曲,这一类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音乐特征为曲调简洁,装饰音少,旋律起伏不大,具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节奏规范多数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形结构。蒙古族短调民歌多以家族、师徒和社会民谷活动传承。在大草原生活的蒙古族人民,他们能歌善舞,有很强的音乐表演能力,有着较高的音乐天赋,有的家庭甚至能组成家庭式小乐队,吹拉弹唱样样精能,他们具备了家庭传承的素质要求,所以家族传承是蒙古族短调民歌传承最基本的形式。
师徒式传承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要想学习短调民歌的人拜师学艺是为了学习更好的演唱技巧,不过师徒传随主要是在家族传承的基础上的。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是一部分,在当地有很多与短调民歌密切相关的之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蒙古族人要进行大规模的民歌演唱比赛来表达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对生活美好的追求,这也就为短调民歌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蒙古族短调民歌曲周紧凑,歌曲篇幅短,节奏感整齐,音域相对长调民歌窄一些,短调民歌一般是两行,分为有韵两句或是有韵四句式。节拍方式也比较固定,与长调民歌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短调民歌歌曲大部分都是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较多的带有抒性性,有着端庄、典雅、活泼清新的特性。从思想方面来看,不只是单纯的追求物质享乐,同时也对团结,幸福的追求,自由的向往,豪放的生活与自然界之间相互依存和和谐发展的深刻想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