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乌拉特之魂哈斯马头琴传奇三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5/27

长按琴面识别,有草原上的声音(密码:qq)

乌拉特部落起源

乌拉特部落是古代蒙古族为战争、生产、生活等制作蒙古包、车具、日常用具、甲胄、武器、鞍辔等的能工巧匠的后裔繁衍而形成的独立的部落。由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及其子孙所统领。16世纪中叶,由哈布图哈萨尔十五世孙布尔海掌管。当时乌拉特部游牧于呼伦湖、贝尔湖以北,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嫩江、克鲁伦河下游流域。

公元年,三支乌拉特部效仿科尔沁、喀喇沁、郭尔罗斯等部落,由鄂木布、色棱、图巴率领部众向东南迁徙,觐见后金国(清前身)主皇太极,敬贡归顺后金。公元年,清廷在奉天城(今沈阳)对归顺的漠南蒙古各部落举行表功行赏大会,将原三支乌拉特部落分置为乌拉特前、中、后公旗,封鄂班为扎萨克(蒙语:执政官)镇国公,掌管乌拉特前公旗,封巴克巴海为扎萨克辅国公,掌管乌拉特中公旗,封额日和台吉图巴为扎萨克镇国公,掌管乌拉特后公旗。

年秋,为防御准格尔汗国及漠北喀尔喀部东犯,清廷君主命乌拉特三公旗西迁固边。同年冬、次年初,迁至现在的乌拉特草原。因乌拉特三公旗扎萨克衙门从西向东并排建立在阴山南麓,所以人们以其地理位置上的分布情况,习惯叫成了乌拉特西公旗、乌拉特中公旗、乌拉特东公旗。

乌拉特民歌—歌声远?琴声颤,民族的记忆!

乌拉特民歌

为内蒙古自治区

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乌拉特民歌

要从乌拉特蒙古人

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此定居生活讲起

年,乌拉特蒙古部落受秦朝指令迁徙到现今的乌拉特地区镇守疆域,从而乌拉特民间文化艺术也将随着迁徙流传到西部,成为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乌拉特民歌大部分从东北带传过来,并与隔河相居的鄂尔多斯民歌文化长期交流相溶出现了很多相似而相近的民歌。此后直到十八世纪上旬开始,乌拉特民歌以它起源、内容、唱腔、影响力等四种特殊风格与其他蒙古族部落民歌形成不同性质而流传至今。

韩哈斯摄

乌拉特民歌起源

乌拉特古代民歌的八十一首诗歌长调出自于梅日更庙一、二、三世活佛之手,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是著名的作家,是第三代传教活佛圣徒,词曲并编。他们编创的长短调民歌在乌拉特民间乃至内蒙古各地广泛流传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受鄂尔多斯民歌文化影响形成的老百姓自编自创的民歌。

乌拉特民歌内容

年以前的民歌叫古代民歌,长调诗歌的中心思想以佛教意念、祝愿、赞扬喇嘛僧徒、达官贵人及父母恩德为主,而且还带有哲学理念的深远内涵,这种内容在其它地区民歌里是罕见的。古代民歌、年至年的近代民歌、建国后的现代民歌,也就是说生活歌曲、红火、花歌等,这些一般认为普通歌曲。

乌拉特民歌唱腔

长调民歌结构比较自由,各乐句之间的小节数不尽相同。节奏自由多变,多用徵调、羽调、宫调三个调式。

短调民歌结构较规整,乐句之间大体一致、多用宫、徵羽调、商调次之,欢乐愉悦、刚健有力、叙述性强。长短调民歌都五声音阶为常用。

乌拉特民歌主要流行地区

1、牟那山(乌拉山)周围,阴山前后牧区,这些地区的民歌叫“牟那山民歌”。

2、包头境内的蒙古族居住区、牧区,这一代的民歌叫“阿古如太民歌”。

3、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居住区,牧区,这一代的民歌叫“海流图民歌”。

4、乌拉特后旗蒙古族居住区,这一带的民歌叫“赛乌苏民歌”。

这四个地区的民歌风格虽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邻鄂尔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的影响而唱腔有所不同,但其他演唱规矩都是一样的。

温爱英摄

严肃的酒席场合唱诗歌

以三首歌曲开头是乌拉特的习惯

以三盅敬酒是地方特点

三三九首歌曲唱完

三三九盅酒也要敬完

乌拉特酒席上什么时候唱什么歌都有它固定的严格规定。

五组轮回,一组三首

但开头和结尾一定要按照规定唱

开头歌曲就是著名的《三福》长调

是酒席宴会的第一组歌曲

是任何宴席最先唱和必须唱的固定模式

《阿拉腾杭盖》诗歌是酒席上结尾的歌曲

中间的歌曲有时可以调换但是内容上必须选择相同的具有说教理念较强的佛学内涵的歌曲,这就是乌拉特民歌不同于其他地区蒙古族歌曲的区别。

柳志福摄

乌拉特民歌有着独特的内容、唱腔、风格,完整地保留着古老乌拉特原生态风韵。悠扬高亢的旋律,带着神秘的宗教色彩,代代流传至今。

推荐阅读:

人杰地灵乌拉特玉石乐器夺天工

她的名字乌拉特之魂—哈斯马头琴

有灵魂的佘太翠玉马头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