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乌审式文化自信一个文化原乡的自我觉醒和崛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12/23

河套人在此起源,蒙古族文化在此世代传扬。乌审旗,某种意义上犹如内蒙古的“文化原乡”。蒙古族民间诗歌之乡,马头琴传承之乡,文化独贵龙之乡……天赋异禀的乌审文化由“自发性的热爱”,逐渐经由顶层设计,走向一条自我觉醒的路。一个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乌审以构建百花齐放之态,宣告着乌审式的文化自信。

诗歌浸润的人文之乡

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千人齐奏马头琴的压轴节目震撼全场。

队伍里最年长的表演者60多岁,最小的仅10岁,他们都来自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基地内蒙古乌审旗。

这一幕成为乌审旗文化记忆里的恢弘一幕。而千人马头琴,只是乌审几千年文化奔流的惊鸿一瞥。

鄂尔多斯部,作为蒙元时期的宫庭部落,至今最完整地传承着蒙古民族民俗文化。而乌审又是鄂尔多斯文化圈中的核心区。蒙古三大经典历史文献之一《蒙古源流》的作者萨冈彻辰是乌审人,蒙古文学世匠贺希格巴图也是乌审人。

有人说,鄂尔多斯是“歌海舞乡”,乌审是“歌海中的歌海,舞乡中的舞乡”。这里的牧民自豪地说:“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鄂尔多斯现存的多首短调民歌中,出自乌审的就有多首。有人说,音乐是乌审人的生活,诗歌流淌在乌审人的血脉中。

青灯下,萨冈彻臣完成了传世名著《蒙古源流》;牧野中,乡土诗人贺希格巴图挥笔写就《可贵的独贵龙》。作为蒙古族民间诗歌(口头诗)之乡,至今,乌审旗蒙古族民间一直保留着牧民写诗的传统习惯。

世代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游牧在绿色草地上的乌审人喜欢读书,更喜欢收藏书籍。“书敖包”的故事近年更是闻名四方。

“敖包”,意为堆子,是人工堆成的道路和边界的标志,后来演变成祭祀神灵和祈求平安的象征。对蒙古族来说,敖包是神殿,是祭坛,是祖祠,是神圣的载体。

书敖包由一对热爱书籍的蒙古族兄弟自发修建。多块敖包石,每一块石头都刻写着一部书籍之名。在书敖包几百米远的地方,兄弟俩又建了一座图书馆,存放了多册蒙古文图书。

每年农历四月十三,各界人士自发而来,几百人相聚书敖包,虔诚聆听敖包的“歌唱”。著名诗人席慕蓉也曾慕名前往拜谒。

除了书敖包,乌审旗境内还有多座敖包,涵盖了许多形制。因乌审旗注重保护、抢救敖包文化,年,被确定为“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

草原文化户在这里起源

由书籍之爱而绵延开去,乌审人用独特的民族文化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生活等的层层热爱,由此形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户”。

所谓的文化户,即农牧区家户为单位,自觉进行文化投入、增加文化设备、开展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并为群众无偿提供一定文化服务的家庭。

文化户与当地文化传承人辐射牵动周边农牧民广泛开展牧民诗会、技艺比赛、草原那达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草原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在乌审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之下,目前,全旗共有收藏型、科技型、文艺型等各类文化户户之多,成为乌审旗的骄傲,内蒙古的传说。

由民间自发形成,兴旺于政府协力推动,“文化独贵龙”的声名不仅享誉内蒙古,也进入国内外文化视野。

“独贵龙”源自蒙古语,本意是圆圈或者环形,历史上成为蒙古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种组织形式,类似于“小组”。现如今,“独贵龙”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层组织。不仅给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更传播了很多科普知识。

乌审旗文化局局长苏雅拉陶特胡说,“文化独贵龙”解决了撤乡并镇之后,基层文化站辐射能力不足的问题,它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延伸,可以更近距离、更直接地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目前,乌审旗共组建各类“文化独贵龙”个。作为当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特色工作,有关部门将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进一步扶持“文化独贵龙”的发展,增强其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而乌审大地上,民间活跃的文化交流又不不仅止于“独贵龙”。

每年夏季,美丽的乌审草原都会迎来一次文艺集会——“敖伦胡日呼”,草原儿女齐聚一堂,共享属于自己的文化大餐。

乌审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志明介绍,“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一旗一品”文化品牌,经过20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鄂尔多斯草原上最耀眼的文化名片之一。

“敖伦胡日呼”系蒙古语,“敖伦”意为众多,“胡日呼”意为开会的地方。古时候没有固定的集会场所,每逢需要商讨事情,大家就会相约聚会讨论,凡是曾经聚会的地方,被称为“胡日呼”。

年,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乌审旗举办的文化那达慕被命名为“敖伦胡日呼”,之后基本年年举办,延续至今。

文化阵地实现了标准化

“文化独贵龙”“敖伦胡日呼”在乌审草原上的兴旺繁荣,身后是来源于当地政府的顶层构架和强力推动。

额尔德尼高娃和巴德玛在旗文化系统工作,每年,她们都带着任务深入到农牧区指导基层文艺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民间文艺能人。文体特派员制度自年开始实行以来,平均每年委派30余名文体特派员开展文体指导工作,实现了政府“送”与群众“需”的有效衔接。

在乌审,文化阵地实现了标准化。

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政府先后投入8亿多元,建成“三湖两带九园”群众文体活动阵地;而城镇十分钟、农区两公里、牧区十公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圈”,更与居民生活融为一体。据统计,乌审人均参与文体活动时间每周近10小时。

在乌审,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孤傲地陈列于博物馆,而是真正鲜活在民间生活里。

这里,草原牧民家门前均有用土或者砖筑成的祭台,其上矗立着被蒙古族人视为“精神之旗”的苏力德。当地人们世代供奉,留下了多年不变的察干苏力德祭祀文化。

据政府统计,乌审旗蒙古族户数是1万多户,门前立有苏力德的则有0多户,占总户数的90%,其余因居住环境所限未能立苏力德的居民,也要定时参加苏力德祭祀。

在对苏力德的祭祀中,以察干苏力德祭最为盛大。这是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之外,蒙古族又一祭祀盛典,在乌审旗保留和传承得最为完整。年,乌审旗察干苏力德祭祀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近些年,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乌审旗建起察罕苏力德生态游牧旅游景区,景区内设立了苏力德文化博物馆和察干苏力德祭祀馆,并成立中国苏力德文化保护基地。

景区负责人吉日格拉图说:“我们希望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带动文化的传承,景区将苏力德文化的精华浓缩于此,让中外游客从感官和体验感上,更深入地了解苏力德文化。”

想找名会演奏马头琴的人并不难。从年起,当地政府就着手在民间普及马头琴演奏。

为鼓励所有百姓学习马头琴演奏,当时政府连着办了十几期培训班。不仅给每天来学习的人发60元补助,还赠送一把马头琴。

目前,培训班已发出余把马头琴,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学生、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牧民等。登记在册的马头琴文化独贵龙达60多支。

年,乌审组建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乐团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和自治区大型演出活动。年12月,参加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最佳创新奖”、“金奖”等七项大奖。年4月,赴蒙古国参加第三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荣获“最高奖”和“杰出贡献奖”。

一边是“大乐团”在国际拿大奖。另一边,一些民间小乐团也不断自费走出国门参加比赛。

“黄陶勒盖嘎查有一户牧民,对文艺非常有热情,宁可雇人挤牛奶也要去国外参加马头琴比赛。”乌审旗旅游局局长张军说。

“城市之魂,文以化之;城市之神,文以铸之。”乌审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呈现一派蓬勃生机。近年,乌审旗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10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和牧区“10公里文化圈”,使文化养分如水如空气浸润在人们的生活里,汇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河流。

来源: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