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终于有一部电影,拍出了最不该被忘记的草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11/3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南方遭遇大饥荒,上海等地保育院奶粉短缺,难以为继。周恩来总理请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调运一批奶粉救急,乌兰夫提议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由草原母亲们抚养。于是,就有了“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的故事。

一位19岁的蒙古族姑娘,独自养育了28名孤儿,孩子们长大后,她又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走,而自己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一只眼睛的视力。她就是“人民楷模”获得者都贵玛。

这么动人的故事,相关的影视作品却不多。

看惯了刺激快节奏的影视作品,我倒格外怀念那些用心打磨出的温暖之作。

冷飕飕的冬天,可不就需要一些走心的故事来温暖自己?

比如,这部以都贵玛为原型的电影——《海林都》。

在蒙语里,“海林都”的意思就是——“爱之歌”。

28个南方孩子的19岁“蒙古妈妈”,这个真实故事太戳心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母亲是一个特殊的名词。

但很少人可以想象,一个19岁的少女当28个孩子的妈妈到底是何种模样。

《海林都》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有关爱的故事。

在领养女儿童娅的时候,阿柔娜其实还是一个没结婚未出阁的姑娘。

因为拥有美妙的歌喉,她被称作“草原上的百灵鸟”,并且幸运被选中参加乌兰牧骑的巡演,还正和马头琴演奏家朝鲁处在热恋之中。

但女孩童娅自从来到草原就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所有人里她也只听阿柔娜的话,冥冥之中阿柔娜仿佛成为了这个孩子自己选择的草原妈妈。

看着这个眼睛都会说话的小萌妹,阿柔娜打算将她带在身边,随同她一起参加巡演。

但这一决定很快遭到了大家的反对,阿柔娜忍痛做出了选择,准备将童娅送到自己母亲那边寄养。

但就在母女俩即将分别的那一刻,一直无法言语被误认为是哑巴的童娅突然用蒙古语大声喊出“额吉”,并朝着阿柔娜飞奔过来。

额吉,即蒙古语妈妈的意思。

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感动,终于同意让萌妹随同他们一起演出。

这段情节其实是源自那段真实事件里的情景,孩子们一开始普遍都有着对新家庭的排斥,但最终都慢慢接纳和喜欢上新的家庭。

而在影片中,阿柔娜的爱就像草原艳阳蒸发了童娅过往的阴影,给了她归属感,让她终于变成了能开口说话的额吉的孩子。

但爱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吗?

有一次,阿柔娜因为童娅而意外坠马,登台演出时感觉到身体异样,等到下台后检查身体才发现腹中怀的孩子已经没了。她一度一蹶不振。但当她看到童娅登台代其跳舞时,又重新找回了力量。

爱从来是一件相互给予的事。草原妈妈不是神,她们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躯,也会有痛苦绝望,但最终被阿柔娜治愈的孩子,反过来治愈了阿柔娜。

给予爱的也必然得到爱,这个故事所以如此动人。

另一个孩子巴根更难“对付”。

这个男孩不合群不听话,起初对草原生活非常抵触,阿柔娜端给他一碗奶茶,他一掌掀翻,还坚持穿着馊臭的衣服不去洗澡。

后来阿柔娜才知道,孩子坚持不换衣服,因为那件馊臭的中山装是他妈妈送的礼物。

直到有一天夜里,他趁大家睡着的时候想偷偷逃跑时遭遇狼群,阿柔娜挺身而出,独自持枪面对狼群,舍身保护了孩子。

从此孩子就像剥去了曾经坚硬的外壳,给追他摔伤的阿柔娜端去了奶茶,跟随爷爷拉起了马头琴,曾经排斥这片草原的孩子最终融入了草原。

不多剧透了,相信看完电影之后,你一定也会被这样的故事感动。

实际上,《海林都》最大的优势,正是体现在这里:

不需要做过多的渲染和煽情,只要将真实事件呈现出来,它就足够有力,也足够动人了。

在类型上,这部电影无疑有别于高度商业化的类型片,但却自带一种深厚的力量,事件本身和人物原型,都充满了真实的感染力,这也保证了影片的可看度。

电影只是用艺术手法,去再现这个故事。

比如巴根出场的最后一个镜头里,他终于换上了新衣裳。

长袍、立领、红色盘扣,领口和袖口都有花边,比起之前被巴根穿成了灰色的中山装,换装后的孩子,一下子有了生气,生活仿佛有了色彩。

那一刻,电影视觉艺术与真实感人的故事,迸发出更动人的光彩。

马头琴还在响起,乌兰牧骑永不落幕

但电影又不止讲述了草原母亲的故事,还讲出了“乌兰牧骑”这个草原传奇。

“乌兰牧骑”在蒙古语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在年代末,它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队员们个个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乐器简单轻便,只一辆马车便能拉走,所以被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常年策马奔走于草原戈壁之间,为牧民们送去歌声琴声和舞蹈。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马头琴演奏家朝鲁和独唱演员阿柔娜,就是快乐的“乌兰牧骑”的成员。

但影片最动人之处在于,不仅拍出了草原传奇的魅力,也直面了历史的沧桑。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乌兰牧骑被解散了。

电影有一幕是:朝鲁神情忧伤面对圣山,孤独地拉响马头琴,整整一夜过后,他的手指鲜血淋漓,就仿佛演奏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伤。

更悲伤的还在后面。

朝鲁的老师巴音作为“走资派”被批斗,朝鲁费尽力气把生病的老师带出来治病,可是老师为了不连累他,选择了自尽。

然而自尽之前,老人却在一块黑板上,用蒙古文给巴根和朝鲁留下了这样一段绝笔文字:“你们要记住,我们蒙古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的灵魂在草原的花海里,在洁白的羊群里,在妈妈飘香的奶茶里。音乐能让你忘记苦难,忘记仇恨。”

草原上的人们就是这样啊,即使在最绝望的日子依然相信,“阴霾总会过去,太阳会照常升起”。

虽然乌兰牧骑暂时解散了,可是音乐一刻也不曾离开这片美丽的草原。

整部影片中,马头琴声和传统长调反复出现,贯穿始终。

孩子们暂住的蒙古包半夜被狼群包围时,阿柔娜的母亲都兰额吉轻声歌唱,歌声安抚了孩子们,驱散了狼群。

阿柔娜带着女孩童娅在沙尘暴中迷路,也是在山坡上唱起歌,歌声指引了救援的人们。

歌声带着草原上的人们穿越历史的阴霾了吗?当然。

影片的最后,不仅朝鲁和阿柔娜重回乌兰牧骑,影片中的两个孩子也学会了弹奏马头琴,学会了随着音乐起舞,加入了乌兰牧骑,继续奔走于草原戈壁之间为牧民们送去歌声、琴声。

阿柔娜与朝鲁也再次有了孩子,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乌兰牧骑、马头琴、草原上的歌声,这些美好的事物,对于影片而言,并不单纯是影片内容的一部分,更成为草原上的情怀投射,也成为草原文化留下的历史记忆。

如今曾经的嫩芽早已开遍草原,乌兰牧骑的队伍也已发展到近70支,他们在新时代里、在辽阔天地间继续唱响动人的草原之歌。

而这部电影,则告诉我们乌兰牧骑何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草原上的人们永远不会放弃歌唱,只要马头琴还在,乌兰牧骑就永不落幕。

这样的温暖国片,不该没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