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现代马头琴跟传统马头琴有什么区别呢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2/10/16
北京医院治青春痘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马头琴具有独特的蒙古族民间韵味,在其形制、选材、工艺上造就了马头琴特殊表现力和感染力,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马头琴乐器是艺术的载体,是情感的表达。赵砚臣先生说过,一个民族的器乐发展,总是伴随着乐器的发展,乐器的性能制约着器乐的创作,新的创作思维对乐器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两者互为因果。

由此可见,马头琴在蒙古族民族艺术表现力上占有极大的地位马头琴各零件的制作,犹如人的嗓音,都是最独特的辨识。乐器的艺术表现力随时间、地点、演奏者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一尘不变。马头琴的艺术表现力推动着本身向现代化方向发展。马头琴的音色是乐器艺术表现的重要源泉,结构、材质、工艺决定音色的质量,进而影响艺术力的表达。

蒙古族追求自然,常常在野外、草原上席地而坐弹奏马头琴,场合地点不受限制,从而使其传统马头琴形成独特的沧桑感,使听者油然而发感慨。现代马头琴经结构材料的改造后,气势更加恢宏,更大程度上可以体现马头琴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现代马头琴表演场合多变,既继承传统马头琴演奏场合,同时开辟了室内演出场所,甚至是电音音乐会等多种场合,与此同时不再以悲伤为主题,多了其他的情感说明了工艺的变化也改良了马头琴的表现力。

比如在《草原音诗》中,采用奏鸣,结合长调、传统艺术等元素,极大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马头琴的工艺是奠定艺术表现与感染力的基石对于东西方乐器,无论制作工艺、发声原理还是艺术感染力,都会相互借鉴和融合。马头琴在工艺上的不同之处正是其适时性演变过程的体现。迄今为止,马头琴依然是当今世界上颇有影响的民族乐器,则说明民族传统乐器的发展之路就是不断的革新。

就目前的现代马头琴而言仍有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用材的选择上,黑檀等树种已越来越少,选材范围也逐渐变小,木材干燥后的含水率只适应当地条件,当产品在其他地区时则会由于湿度的变化而产生吸放湿现象会导致翘曲变形;现在绝大多数马头琴的生产,沿用先前的技术,将琴杆插入共鸣箱内,导致琴杆占据大量空间,进而影响音质。

侧板边框胶合方式太过于简单,抗沖击能力差面板仿西方开孔,切断了木材的整体应力结构等等。这些不足影响马头琴在演奏现场中音色,偶尔会出现音色的不干净,弹奏中伴有噪音,破坏声音的协和性;再或者面板上开孔,削弱支撑能力,侧板积木式拼接,抗冲击性能差等等,这些都是现代马头琴后期发展时应改善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如今的马头琴的基础上仍要进行创新。

比如,使用碳纤维或树脂材料制作乐器用材,使用合板制作整体琴箱以降低成本;扩大音箱调整面板以使音量増强音域扩大,利用电磁集音制作电子马头琴以适应现代电声音乐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革新则是马头琴的发展趋势。如此,民族传统乐器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展示出更大的生命力以及更好地展现其自身的魅力。

中国很多民族都有哭嫁的习俗,各地因生产环境、生活习俗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哭嫁调。永胜的哭嫁习俗在环节和说法称谓上,与居住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极为接近,就连哭“哭十姊妹”的说法都完全相同,只是因为地域、文化不尽相像,哭诉的腔调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也因此形成了独具一个的地域特色。

它是中国绚烂多彩博大深厚的哭嫁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永胜的汉族哭嫁调可以说是民间的一种抒情歌谣,它以哭诉为主要形式,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情感,还以其独特的旋律、独有的唱腔、演唱形式的多样彰显了极大的艺术魅力。永胜的汉族哭嫁调的唱词中,虽有部分表现了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对强势父母的控诉,但总体上讲它也是中国儒家文化“孝道”的具体体现。

表面上看,哭嫁调是骨肉亲情友情的离别之悲,实际上它有更深层的孝理的内涵调査访问中,家乡的老人均说在解放前后相当盛行,特別是在旧社会,哭嫁习俗盛行程度和内容更胜一筹,只因年深日久,渐渐忘却了其中的精彩桥段。在年还有人哭唱,到年,虽偶有新娘哭唱,俨然没有从前的味道,再后来,从待新姑娘到正式出门,都只有笑声不见哭声了。如今,问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很多人已全然不知了。

时移俗易,时过境迁,新中国成立后,男女自由婚姻制度取代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改变了哭嫁习俗存在的社会基础,永胜由于地处偏远,确切的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人际关系由过去的紧密逐渐变为松弛,家庭权利由过去的专治逐渐趋向民主平等,哭嫁调逐渐失去了依托的根基并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虽说哭嫁习俗的消逝虽有历史必然的原因,但哭嫁中的哭唱,作为一种民间音乐或民间诗歌,却成了民间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份珍贵遗产。

日月不居,岁月流逝,曾经的乡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消失殆尽,唯有再次寻觅它时,那残缺的零星片段依然还能吟唱出遥远的乡俗,让尘封的民俗历历可辨。哭嫁声已经远去,它特有的韵味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