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欣赏辽宁戏剧阜新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和二人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4/27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46748.html

#梨园国潮#辽宁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地方戏,除辽南戏和海城喇叭戏外还有阜新蒙古剧、彩扮莲花落和二人转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三种地方戏的魅力:

一、阜新蒙古剧

阜新蒙古剧分布于辽宁省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之地,年,经批准,阜新蒙古剧成为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蒙古剧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新发展。

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与草原长调民歌相区别)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乡,是蒙古剧的发源地。—年,获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间艺人编写和排演了《慰问军属》的短歌剧。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调配用到了剧中,加上对白、对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台。佛寺乡秧歌队于年春节编演了《新明月》,从送郎参军演到夫妻思念对话及对唱,内容非常感人,这成为了蒙古剧的胚胎。

到了50年代,人们把民歌体裁搬上了舞台。先后排演了《桃儿》《花儿》《羊山打虎》《爱社如家》《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翻身民兵却吉扎布》等剧目。这时的剧中音乐主要是引用一种民歌原曲调,无论全剧多少唱段均重复一个曲子。无旋律变化,无节奏对比。到了60年代出现了新的剧目《兴格尔扎布》《三英》等剧目。表演形式较前有所改进,内容复杂,情节多变。曲调也有了变化,不限于一个曲目的运用。

一年,蒙古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剧中选用了好来宝、书曲、安代、民乐曲等,优美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歌联缀的戏剧音乐体类。语言上采用了蒙古族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创作上不局限历史体裁和民歌故事体裁,同时还大胆尝试了新的反映现代农村改革的体裁。如《一筐葡萄》《两个儿媳》等。

从音乐发展上看,50年代只限于一个曲调的重复;70年发展到了以一首长歌曲调为主题音乐,根据人物感情变化加进了其它各种音乐;80年代发展到了长歌联缀体型,即剧中选取用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民歌的曲牌,同时引进好来宝、书曲、民乐等音乐。蒙古剧艺术发展到今天,已趋于完善。乐队有文场和武场,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马头琴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锣、横笛、二胡和提琴。有时也用三弦和烘托气氛的蟒号。武场有立鼓、大跋、大锣,配以小鼓、小铰节奏乐器有叮沙、木鱼,有时还用串铃。

蒙古剧根植于大众,剧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反映民族风情习俗。蒙古贞自古就有“歌的海洋”之美称,传说“三人同行二人是“达古沁”(歌手)一人是“胡尔沁”(说书艺人)。蒙古剧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宝库。蒙古剧文化显现出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

二、彩扮莲花落

莲花落是评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作为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宋时乞丐行乞时多演唱此调。清·嘉庆后出现了彩扮莲花落,俗称“十不闲”,流传甚广。莲花落艺人大量吸收蹦蹦的曲牌与唱腔,并借鉴其拉场玩艺的形式,将原有长篇说唱故事拆开,改为单折小戏演出,这就是具有简单戏曲形式的拆出阶段。辽宁彩扮莲花落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辽西地区的“蹦蹦戏”的影响,特点演唱上重气口、重说白,在唱腔上重干板夺字。传统剧目有《西厢》、《浔阳楼》、《孤春打鸟》、《古城会》等。早年辽西彩扮莲花落的唱腔基本上是联曲体,但唱词多由七字组成。

三、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东北民间文化,属于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至今,大约有近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各种艺术精华的历史。二人转戏歌是二人转曲调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的产物,综合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戏曲唱腔和带有鲜明时尚元素的通俗歌曲的技巧。由于戏歌听起来象戏又象歌,它既能让带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观众接受,又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二人转戏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闫学晶演唱的系列曲目,大致可分四类:歌颂浪漫爱情的《蓝河怨》《西厢记》《回杯记》《送情郎》等经典作品;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的《节气歌》《看秧歌》《白雪花》《关东情》《回家》《老家》《请到吉林来》等歌曲;反映百姓生活的《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打是亲来骂是爱》《县长下乡到咱家》等歌曲;以二人转艺术自身为主题的《关东人与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等歌曲。

其中最后一类歌曲十分有特色,既反映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也指出了二人转艺术的主要特色和内容。类似的还有刘和刚演唱的《东北二人转》,阎淑萍演唱的《我是二人转人》,潘长江演唱的《二人转东北人》,柴宝玉演唱的《风风火火二人转》,孙小宝、金玲演唱的《情系二人转》,小沈阳、沈春阳演唱的《二人转转歌》。这些歌曲同时也为二人转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另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来源:俊雅宣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