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元朝只会南征北战其实元朝更是音乐之都,盘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4/6

引言

关于元朝,首先大家想到的肯定是金戈铁马,饮马瀚海,忽必烈的铁骑下打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版图。同时也是首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且进行了封建统治的王朝;是一个自打建立就有深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王朝。

元朝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带除了蒙古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可以说是极尽压迫,可谓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他们将全国人分为四等,最高层的自然是蒙古人,其次依次是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蒙古最后征服的一批人,其中包括南宋的子民)。

可是尽管如此,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极尽压迫并且社会矛盾尖锐,但是在对待文化上面,可能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住中原必然的历程,亦或者蒙古人要以礼仪之族自居,元朝政权对待文化可谓是极尽包容。

尤其是对音乐文化更是采取了博采众长的政策,平等的对待各个国家的优秀音乐文化,尤其元朝初期,能够大胆地把前朝遗留的乐工吸纳到宫中来为我所用。

元朝统治者同时也认为礼乐制度是封建王朝政治智慧的结晶,元朝统治者对此十分认可。所以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的民族审美异同而出现历史断层。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就能证明元朝音乐文化之丰富。

一,“以汉礼治汉人”,元朝政府竟然有如此的文化方针?一起从元朝的宫廷音乐来看元朝的音乐文化。

元朝在保持民族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元朝宫廷音乐,很好的传承发展儒家的“礼乐制度”。所以元朝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王朝,起初并没有过多的汉文化学习。但是元大都的宫廷音乐是继隋唐以后又一次音乐发展的高峰。

元朝宫廷音乐的演奏乐器由弓弦乐器如四胡、马头琴、雅尔图火不思、蒙筝;弹拨乐器如,四弦、火不思、琵琶、三弦;吹管乐器如胡笳、笛子、筚粟;打击乐器主要是云锣十三音组成。声乐以蒙古族长调和呼麦演唱为特色,通常在庆典和婚礼上演唱。元朝宫廷音乐在元朝时期具有法律意义,是庄严,重要的象征。

元朝宫廷音乐主要分为两大块:雅乐和燕乐。

雅乐用于先祖、太庙、天地山川和社稷等重要的祭祀典仪场合。燕乐是指除中原音乐之外的音乐,如河西乐、回回乐,包括民间音乐、西夏音乐、宗教音乐等。燕乐主要用于统治者宴飨群臣、朝会以及房中乐等娱乐场合。

同时元朝宫廷音乐之所以是一块靓丽的文化瑰宝,离不开元朝礼部的兢兢业业工作。

礼部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全国礼仪制度、教育事务、科举考试和同藩属外国往来之事,也就是说礼部负责着国家的礼法、教育和外交。音乐作为元朝恢复儒家礼仪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需要礼部进行管理和规划。

礼部是元朝宫廷音乐的重要机构,负责统领宫廷音乐活动。同时,礼部又分设各司掌管各项事宜,分工明确,其中和音乐相关的是仪凤司和教坊司。

先说仪凤司,仪凤司主要分为五个部门,分别掌管户籍,音调,乐器,人员规模,和其他基本事宜。礼部设置这个部门的初中是负责宫廷的仪仗用乐和宴飨用乐。

仪仗用乐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或者位高权重的官员贵族出行所演奏的音乐,例如皇帝出行就会带着仪仗队,由仪凤司部署,分前后二部,前部两百余人,后部四十余人,以器乐为主,声乐次之。

宴飨用乐是指古代帝王宴请群臣,在宴会上演奏的音乐,宴会上以蒙古音乐为主代替了前朝的汉族音乐,在规模上和乐器上大胆创新,突破了前朝音乐所限制的种种制度。

我们所熟知的元曲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是一种民间的音乐,民间的音乐文化盛行也离不开礼部间接的帮助,为什么这样说那?那就是礼部第二个音乐部门教坊司的功劳。

教坊司设于中统二年,下设兴和署、祥和署以及广乐库,教坊司负责管理乐人,也就是所谓的乐户制度,乐户多半是来自犯罪者家属,属于是贱籍。乐户历来属于贱籍被轻视,但是元朝时期,乐户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差,当时元朝统治者派人苦寻这些乐工,在给他们供养待遇后,也给其一定的社会地位。

就是这样一帮人撑起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兴。元朝的宫廷音乐侧重于蒙古音乐,但是民间音乐则内容丰富,包括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并且作为宫廷乐户,是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的,不仅需要熟悉宫廷音乐,也要系统的训练散乐和百戏,以供蒙古贵族取乐,所以民间音乐中的散乐和百戏在教坊司的管理下日渐成熟起来。

这些工人在接受到宫廷正规的训练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得到准许离开宫廷后,返回到民间继续从事音乐活动,乐人们在民间组织散乐和百戏艺人演出,为艺人们创作剧本,使散乐和百戏中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更加专业化,创作了大量的戏曲,在创作新声的同时使各种杂耍性质的演出形式更加规范化。就这样将音乐文化和知识传往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交流和发展。

二,“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然而己矣”。元朝宫廷音乐的发展和民间元曲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治者的喜爱程度决定了一种事务的发展速度,比如唐朝皇帝酷爱诗词,所以唐诗发展鼎盛,各类诗歌层出不穷,诗歌文化流传至今。同样的元朝统治者对待元朝音乐文化也是非常重视,为了满足用乐需要统治者做了许多努力。

第一是关于收集乐户:前金国太常卿奉命去寻找在南京等地,为人熟知的乐工,将他们和家属一起安置在东平,并且负责其一切的开销只管专心制乐,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共寻找到近乎一百名知名乐工,为元朝宫廷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第二是关于收集乐器:前代太长乐工负责从各家或者道观大肆有偿收集前朝乐器,收购到了大概四百件左右的乐器,其中包括许多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的钟、磬,等大型乐器。

最后是关于完善宫廷用乐:经过了收集乐器和寻找乐工之后,在元世祖末期,就开始着手进行对宫廷音乐的编撰。其基本要求是在保持蒙古族的礼乐基础上,尽可能的博采众长,包容并蓄,吸收各个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进行加工,元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期,这样的音乐吸收有助于“中国”这个国家观念在民族之间的形成。

在修订舞蹈方面细分为祭祀乐舞、宗庙乐舞及泰定十室乐舞,各舞里又细分为文舞和武舞。同时对乐章进行整理,统治者命令乐工着手整理社稷乐章,制作了数篇社稷用乐。

接下来说说民间音乐的发展,相比于庄重严谨的宫廷音乐,元代民间音乐可谓是“尽显风流”。

区别于宫廷音乐的庄重,元曲的艺术表达手法就是直接明了通俗易懂。也不同于诗词的含蓄婉转,元杂曲首先注重的就是豪放并且极具灵气。《曲谐》中说:元人作曲,完全以嬉笑怒骂出之……宏大可也,所屑亦可,渊雅可也,猥鄙亦也可……。

元曲并不局限于用词,所以可用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叠韵、重字、设问、对偶、比喻等都可以使用。但是因为是曲,所以对格律极为在意。

每一曲牌的字数、句式、对仗、押韵等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律。尤其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叫做韵脚,必须是有固定的声调,并且韵脚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变换韵脚。

元曲创作有四个集大成者,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四个撑起了元曲创作的辉煌巅峰,写下来无数脍炙人口的元曲。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的词牌就是秋思。这首元曲中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四大元曲之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二十八字,浑然天成,用一堆名词却描绘出一副断肠人落寞的场景。

这样优秀的文艺创作只能出现在元代,一首曲子用词不拘泥于形式,只用名词堆砌,这在要求格式严格的诗和词创作之中是不能想像的。

我们再以此为例看看这首词的韵脚,鸦,家,马,下,涯都是同一韵脚,一韵到底,这首词突出的代表了元曲用词豪迈,传唱容易的特点。

元曲同时也分为散曲和杂剧,前面说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的一首散曲,散曲没有动作,只供清唱吟咏之用,有套数和小令两种形式,多半是为了自己抒情之用。

杂剧就和散曲不同了,杂剧是把舞蹈,歌曲,说白都融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专门在舞台上演出的一种艺术,并且有专门的剧曲和剧舞,甚至比现代舞台剧要求还要严格。除了剧词和旁白,连剧中人物的动作都有具体的要求。

其中元杂剧最经典的实属《窦娥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窦娥冤把女性的悲哀展现的淋漓尽致,元代杂剧充分体现了音乐要反映出时代的内涵,元朝统治时期社会动荡,种族制度大行其道,蒙古统治者穷兵黩武,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对元朝统治深感绝望,只能用创作来讥讽这种社会现状,继续一种文学形式进行表达,散曲只能供文人墨客抒情吟唱,但是杂剧既可以表现内心的情感,又可以进行娱乐。所以杂剧深受广大穷苦百姓的喜爱。

杂剧能流行起来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元朝实行重商政策,不进行宵禁,勾栏(古代听曲的地方)收费也低廉,更好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结语: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元朝音乐盛行确实轰动一时,但是就如昙花一现,开的灿烂,落的破败,迅速。元朝的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不是同一种音乐。

欣赏元朝宫廷音乐,听出的是奴役,是享乐,是封建统治者的阶级秩序,是蒙古铁骑的阵阵马蹄轰鸣。欣赏元曲中的散曲,我听到的是落寞诗人的悲伤,是官宦子弟的浮沉,是文人骚客的郁郁不得志。欣赏元杂剧确实另一种风景,元杂剧中是市井百姓的悲哀,是微小人物无能的呐喊,是草莽的真实渴望,是平苦大众内心的呼唤。

所以说,经济政治是文化的土壤,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绚丽文化,我们欣赏音乐不仅仅要听丝竹碰撞发出的美妙旋律,更要倾听音乐背后最真实的声音,可能是百姓的呐喊,可能是战争的马蹄。但是不得不说,元朝的音乐繁荣,为后世音乐繁荣奠定了一个强大的基础。

参考材料《中国古代音乐史》

《新元史》

《元代礼乐思想探析》

《中国音乐史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