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王红川小剪刀剪出大情怀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3/6

本文转自:包头日报

□文/图记者李娜

说到剪纸艺术,大家并不陌生。在包头有这样一位剪纸艺术家,她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刀转纸飞间,通过自己的剪纸作品,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也传递着亲情、友情、民族团结情。

她就是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学者、当代剪纸艺术家王红川。

走进东达山艺术家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剪纸画作映入眼帘。王红川的剪纸作品《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令人印象深刻,乌兰牧骑队员们和牧民在一起,拉起马头琴,跳起欢快的舞蹈,蒙古包内外一片欢腾。该作品将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由赞叹创作者精湛的技艺。

王红川告诉记者,自己多年来深入到农村牧区,观看过好多地方的乌兰牧骑表演,牧民和乌兰牧骑的队员很亲切很友好,他们好像已经认识很多年了,非常融洽,她也被这些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激发了创作灵感。

王红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在在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任教。其实红川和剪纸的缘分开始于童年,在家中奶奶、姥姥和妈妈两代人的剪纸和女红手艺熏陶下,让她三、四岁就开始迷恋上剪刀和剪纸。上小学时的王红川已经把林曦明的《怎样剪纸》临摹得很熟练了,剪纸从童年伴随着她成长,剪纸使她经历了许多,如今剪纸已成为她的一种日常生活。

多年来,王红川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研究工作,尤其在剪纸艺术创作方面,她开拓性地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并为地方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年,王红川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批草原英才”称号。

王红川的剪纸语言丰富多样,她的剪纸语言叙事观念与手法是随表现的主题变化的,她更像作曲家一样,面对不同的主题内容,有选择地变换使用不同的调式。在众多作品中最醒目的就是一幅有半人高的剪纸作品,它由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百颗石榴籽组成,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幅栩栩如生的作品,王红川仅凭一把剪刀创作而成。

“这幅《百子团圆》剪纸作品,是用彩色剪贴的方式创作而成。”王红川说,传统剪纸多为单色,彩拼剪纸作品在传统的样式、图案上进行了延续,让作品呈现得更加富有层次和色彩,既有传统的延伸,又有时代的意义,淳朴中透着艳丽,繁而不乱,艳而不俗,可以影响更多当代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我想让这种团结兴旺、美好幸福的感觉,通过彩色的效果体现出来。”

剪下生花,纸上传情。王红川说,在民间的习俗中,石榴寓意着圆圆满满。“在民间,关于石榴有很多的说法,它象征着红红火火,千房同蒂,千子如一,果实累累,百籽团圆。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剪纸是王红川的生活,她在生活中守望着草原,也守望着自己的初心。

年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包头后,王红川就全身心投入到民间文化研究工作中,她对草原文化的研究从民间美术入手,不断扩展到更宽的文化遗产领域,开设的剪纸理论与艺术实践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我的作品历来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包括《乌兰牧骑在草原》《草原英雄小姐妹》《草原的妈妈都贵玛》,这些我都表现过,我给自己定位就是本土文化的研究与艺术实践和教育教学。”

多年来,她陆续发表专业论文六十多篇于国内外学术刊物(包括核心期刊)及报刊上;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内蒙古民间剪纸高龄传承人口述史调查与传统纹饰谱系研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专著《草原剪花人刘静兰》《内蒙古民间剪纸图谱》《草原的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集》《歌与图——彩色剪纸技法》,剪纸作品集《走西口剪话》等。主编《中国剪纸集成——包头剪纸卷》。同时,在高校非遗与民间美术教育传承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于年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成为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同时,确立招生与专业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法两个硕士研究生方向,并建立起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担任所长。年5月,成功申报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持全面工作。

目前,王红川正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化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工作中,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向,以扎实的工作热情和专业有效的社会服务实践,成为地方民间文化工作的领军人物。王红川说,未来她将继续扎根于草原,从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让更多的新生力量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