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耀于嘉
原标题:《锡林郭勒: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来源:《品读》年第8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诗一般的句子,天籁一般的曲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草原上传唱响40多年,描摹出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锡林郭勒盟的朋友自豪地说,这首歌曲实际上是词作家火华深入锡林郭勒草原体验生活后,妙手偶得的佳作。
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骏马奔腾,牛羊肥美……歌曲浓缩了锡林郭勒草原的精华:风光是醉人的,生活的舒畅的,牧人是幸福的。
锡林郭勒与呼伦贝尔分布着我国两大著名草原。由于降水量差异,呼伦贝尔既有大片的森林,又有无边的草原,锡林郭勒则以不同类型的草原风光为主,广阔无垠,有如大海般壮阔。
在萧乾笔下,锡林郭勒草原是这样的:它有多么像海啊!只有在海上,天和地才能像接到一起的两匹布那么完完整整,没有间隔。
只有海才这么寂静,广袤得望不到边际,它永远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而只有在海上,人才会感到这么没有遮拦,自己这么渺小,以至潜意识里会莫名其妙地发生怕把自己遗失了的恐怖。
《狼图腾》故事发源地和影片拍摄地——锡林郭勒盟东北部雨量充沛的乌珠穆沁草原,牧草质优量大,任凭牛羊疯吃猛长。
这片草原深处,有天鹅湖、乌拉盖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它们犹如镶嵌在草原上的宝石,烟波浩渺,鸥鹭翔集,舒展着“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柔美画卷。
这些湖水也为豪放的蒙古族带来婉约与灵性,有的湖泊相传是草原母亲盼望游子归来时落下的泪水,抑或是一面天外飞来的神镜幻化而成。
东乌珠穆沁旗境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取名“乃林高勒”,蒙古语意为“细长的河流”。它走势蜿蜒,如带如锦,九曲盘桓,牛羊星星点点散落在河边,观者恍若置身于画中。
到了锡林浩特市、太仆寺旗等地,草甸草原逐步减少,典型草原便登场了。这里的牧草不是很高,可无论是广阔的平地,还是缓缓的山丘,都被浓浓的绿色渲染着。
如果凑巧,还能看到蒙古族群众穿着鲜艳的蒙古袍,策马疾驰,襟飘带舞,赶往敖包祭祀,祈求草畜兴旺。
锡林郭勒草原的风景是唯美的,历史是厚重的。在正蓝旗闪电河畔的金莲川草原上,有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
虽然仅存一些残垣断壁,但其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依次嵌套、轮廓清晰,规划格局一目了然,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草原都城遗址。
北京城的中轴线就遥指元上都。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在相距多公里的两个地方分别建立都城——元上都和元大都,开创了元代“两都制”先河。
元上都位于现在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地处燕山北麓的牧业区,是陪都;元大都位于燕山南麓的农业地区,即今天的北京市,是正都。为了体现两都统一,当时的建筑师将元上都与元大都的连接线当作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线。
13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是造访元上都的著名“驴友”,《马可·波罗游记》使元上都名扬世界。据历史文献记载,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从父亲尼哥罗、叔父玛菲从家乡启程,沿着丝绸之路东行,年到达元上都。忽必烈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马可·波罗给忽必烈留下了良好印象,得到了忽必烈的信任,并在元朝任职,留居中国17年之久。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蒙古语和汉语,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
元上都还是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元上都出发的草原丝绸之路远达西亚、东欧,而欧洲、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也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商队不绝于途。
上都城的西关曾是元代各国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也是当时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商业中心,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频繁的文化碰撞使元上都成为当时的世界宗教中心,城内、城外寺庙教堂星罗棋布,既有禅宗寺院龙光华严寺、藏传佛教寺院乾元寺、帝师寺等佛教寺院,又有崇真宫、长春宫、太一宫等道教庙观,还有儒家的孔庙以及清真寺等,形成了多教并存的局面。
农民起义、王朝更迭,元上都在纷飞的战火中繁华落尽、千疮百孔、一片狼藉。但曾经的商贾络绎、百家争鸣,给这片草原埋下文明与开放的种子。
多年后的清代,这里又走出一位杰出的蒙古族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和测绘学家,他就是明安图。
明安图一生为天文、地理、测绘、数学等方面的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他参与和主编了《律历渊源》《历象考成后编》和《仪象考成》等著作,特别是他的名著《割圆密率捷法》:
用几何、代数等知识,创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割圆连比例法,宣告了无穷级数这一新学科在中国的诞生。此书在中国数学史上首开无穷级数研究的先河,叩响了微积分研究的大门。
仰望夜空,无尽的繁星中,有一颗被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就被命名为“明安图星”,这也是中国首次以少数民族科学家的名字为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
在明安图的家乡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天文台观测基地和射电频谱日像仪正在探索宇宙未知的奥秘。观测基地里,面白色的抛物面天线在草地上有序排列。
这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天线阵就是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这些天线的中心对准太阳,源源不断地接收太阳射电辐射,而后经仪器分析解读,呈现出直观影像,这些珍贵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报太阳剧烈活动等情况,从而减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与正镶白旗相邻的太仆寺旗,则以马为傲。太仆寺旗曾是清朝的皇家御马场,养马最多时达7万多匹,专供皇家军用马匹和御用肉食、奶食。如今,马匹不再用于交通和军事,蒙古族牧民养马,更多是出于热爱。
在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的草原上,牧民几乎都养马,少则四五匹,多则上百匹,把马当作家里的一员。我们拜访当地爱马的蒙古族汉子都布兴时,他正给自己的20多匹蒙古马喂水,嘴里嘟囔着什么,其实是在跟马说话。
都布兴给每匹马都起了名字,一看到马的样子,就能知道它是饿了还是渴了,而且对马儿们的性格了如指掌。
有一年春节前的大雪夜,天气寒冷,刚产驹的母马下奶慢,小马驹出生2小时后才吃到第一口奶,又过三四个小时才勉强站立起来。都布兴就一直在马圈旁悄悄守着,担心小马驹出事。
为了表达对马的热爱,牧民们不仅精心养马,很多人还在家里的墙壁上悬挂马的画像,在屋内显眼的位置摆放一把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民间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色或悲凉、或振奋,被人们看作是马的化身,牧民常用它抒发情感、荡涤心灵。
马头琴的由来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草原上的小伙子苏和与自己的白马形影不离,一次赛马会上,苏和骑着白马夺得冠军,不料王爷起了坏主意,小白马被王爷派来的打手抢走了。
离开苏和的白马对主人日思夜想,终于有一天挣脱缰绳跑了出来,然而在半路身中毒箭,它坚持着,一直跑到苏和面前才倒地而死。
苏和伤心地哭了。他把白马的腿做成琴杆,头骨做了音箱,马皮蒙在琴箱上,并用马尾做成弓子。他还根据白马的模样,在琴头上雕刻了马头,就这样,马头琴诞生了。草原儿女也像蒙古马一样,将重情重义、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世代相传。*END
作者:殷耀于嘉
原标题:《锡林郭勒: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来源:《品读》年第8期
编辑:滕朝阳郭艳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