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学习古筝,在学校古筝队里领奏,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虽然最后没有进入专业的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但是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了,是我为数不多敢说自己比较精通的技艺。
因为太爱古筝,太爱中国传统乐器和民乐,我曾经写过一篇介绍古筝之美的文章,那篇文章中,字里行间都是爱,到处可见我非常主观的情感表达。有时候写文章太有个人情绪色彩的话,是一定会听到不同声音的评论的。果不其然,一位一辈子从事交响乐演奏的老师,就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位老师对有些民族乐器有看法,提出古筝的音准是个问题,弹不出64分音符,演奏不出竖琴钢琴的七和弦,九和弦,甚至十三和弦;同时这位老师也指出,民乐缺乏大量系统的理论,比如和声学,各个声部的配器的技巧和严谨。
我平时不喜欢跟人争论,但是对于民乐,我有自己的执着,所以我也有相应的回应。首先我同意了民族乐器在演奏形式上的相对单薄和一些局限性,但是我不同意民乐缺乏系统理论这一说法,并且民乐的魅力,与西洋乐的魅力是不同的,二者各有千秋,不该被放在一起比较孰优孰劣。
儿时初学音乐的时候,我觉得交响乐、协奏曲等西洋乐,能表达人们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但是民族乐器有时则表达不够,有层次上的局限性。不过我大概在12年前在海外曾经听过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会,记得当时最惊艳的是二胡为主乐器演奏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刷新了我对民乐演奏的认识,让我觉得那种所谓的壁垒,是可以被打破的。
普遍观念认为,西洋乐是七声音阶,分为教会音阶及近代大小调音阶两种,而民乐音律是五声音阶为主,宫商角徵羽,所以略显单薄。
然而,自中国古代以来,民间音乐中,在广泛存在的五声调式基础上,形成了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
比如,民乐的七声音阶,常见有清乐音阶,雅乐音阶,燕乐音阶。
“清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
雅乐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燕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宫。”
其中,清乐音阶最为接近西洋乐音阶,雅乐音阶多用于宫廷乐,属于贵族帝王音乐,而燕乐音阶比较多用于流俗音乐。
毕竟我不是纯专业人士,便只介绍到这里,不再班门弄斧了。只是想说明一下,从古至今,中国古典音乐,就一直有完善的理论支持。
中国的民族乐器多种多样,有很悠久的历史,并且各有各的性格与特色。
比如二胡的音色,就带有一种很悲剧性的气质,所以有瞎子阿炳《二泉映月》这样让人肝肠寸断的经典曲目。
比如马头琴低沉,苍凉,悲壮的音色,也是适合辽阔草原的音色。记得我在看《声入人心》第一季时,印象最深的一曲是阿云嘎演唱的《希拉草原》,马头琴在开头,瞬间给歌曲带来悲凉,泣血之感。
比如古筝,演奏起来,时而如泉水叮咚,时而如蜿蜒小溪,时而电闪雷鸣,时而无边风雨,可以演奏古韵,可以演奏现代曲,给人很强的画面感和试听享受。
再比如,箫和古琴是绝配,是“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别的乐器是声,而箫和古琴却是韵”,古琴的低音和箫的高音可以互补,适用纯律,贴近最自然的泛音,在古代最受文人雅士钟爱。
还有埙这种乐器,更是以韵取胜,遗世而独立的。它在你耳边吹响,你却会觉得很远,它在很远的地方吹动,你又会觉得它很近。
还有很多很多民族乐器,都有着自己无可取代的音色和魅力。记得我曾经在一位乐器收藏家的一个私人展览上,看见了大约一百种中国的民间乐器,这位先生常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去挖掘民间的乐器,并会花很多时间去学习。然而这只是一部分,具体有多少种民族乐器,没有一个仔细的统计,只是有分类而已,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吕氏春秋·侈乐》中所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思度量。”
总之,民族乐器的形式多种多样,是中国各个时代与文化的见证。
民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多元性和民族性,是一种情怀,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延续与传承。民乐可以独奏,可以合奏,也可以与西洋乐融合。
比如,86版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就采用了电吉他,低音贝斯,爵士鼓,管弦乐,古筝,琵琶,竖琴,三角铁,编钟,邦戈鼓,康佳鼓等乐器,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
再比如琅琊榜的片头曲,以管弦乐为主,与五声调式结合,这种民乐与交响乐的结合,毫无违和感。交响乐的纵深感与丰富感无法用民乐取代,而民乐的文化底蕴,西洋乐也无法取代。但是融合在一起,就是视听盛宴,各有各的魅力。
所以,玩西洋乐的人,没有必要看轻民乐,毕竟,民乐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的烘托,有古香古色的韵味,有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大气磅礴与温和柔美。
况且,音乐是无国界无壁垒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无论是民乐还是西洋乐,无论是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都应该得到尊重与欣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