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是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有效途径
●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是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讲好黄河故事”,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做好文化的“显化”“活化”和“转化”
□康建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保护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内蒙古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黄河内蒙古段位于黄河“几”字形顶端,地理位置独特,流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富集,城镇和产业集中,生态地位、经济地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黄河流经内蒙古境内全长.5公里,流域覆盖7个盟市。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断塑造和改变着流域地区的地貌和社会面貌。黄河在给流经地段带来充足水源的同时,也因为“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深刻影响着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总体来说,黄河恩赐内蒙古诸多福利,黄河冲击而成的河套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此外,以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为主体的内蒙古黄河流域还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和能源基地。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从战略布局上对内蒙古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纲要》将内蒙古高原南缘列入“荒漠化防治区”,将乌梁素海列入“重点河湖水污染防治区”,要求系统开展生态治理和保护。在黄河全域构建形成“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中,“一轴”中的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中,内蒙古是重要的枢纽区;“两区”中的内蒙古河套平原与鄂尔多斯盆地,分别作为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富集区。“五极”中的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黄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是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有效途径。内蒙古沿黄流域内有草原、戈壁、沙漠等自然景观,自然生态风光特色鲜明,是绝佳的具有北疆景观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这里是多民族汇聚之地,民族文化多彩,地域特色鲜明,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目前,内蒙古旅游业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黄河流域内,一直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文化旅游的发展一直处于弱势,文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其原因既有现实因素,也有思想观念因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内蒙古黄河流域内的文化认识不清,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从而造成文化传播和影响力较弱,黄河故事深埋地下、不为人知。
深入挖掘黄河流域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重点生态区包括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这些地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草原风光、沙漠景区、戈壁胡杨、黄河峡谷、水利灌区等等,很多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内蒙古河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地带,今天的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是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内蒙古黄河流域各盟市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考古遗址和重要文物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石器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发现“河套人”的萨拉乌苏遗址,新石器时期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至青铜时期的白泥窑子遗址、阿善遗址等一系列史前文化遗存,云中郡故城、蒲滩拐故城、十二连城城址、河滨县故城、东胜卫故城等诸多历史古城遗址,遍布这一地区的黄河沿岸。明清以来,内蒙古黄河流域地区逐渐成为交通要道和商贸产品的集散地,在这一带流传着与“走西口”密切相关的辉煌历史,还有着万里茶道和草原丝绸之路交汇其间,商业贸易繁荣,包头、丰镇、归化、托克托等城镇因此出现或繁盛。
内蒙古黄河流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在这一区域有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等独特的艺术形式,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祭祀活动、手工艺术等民俗文化,既有民族特色,也都包含着多元文化融合的元素。其中“二人台”“漫瀚调”等民间戏剧和民间音乐就是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莜面、炸糕、腌菜等具有典型山西风格的饮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特色食品。烧麦、羊杂等地方美食也是多民族饮食习俗与地方物产相结合的典型。
近代以来,内蒙古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众多革命事迹和革命遗存,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成为内蒙古革命运动的核心地区。比如锡尼喇嘛领导的伊克昭盟“独贵龙”运动,著名的大青山抗日游击队等优秀的革命文化,成为我们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黄河流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如总干精神、治沙精神等新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昭示着时代精神,展现着社会新风尚,是内蒙古黄河流域新时代文化的集大成,对其进行总结、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走向未来。
讲好黄河故事,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讲好黄河故事”。文化旅游的“高质量”,不仅是“吃、住、行”的高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高质量。因此,挖掘文化内涵,阐释文化现象,讲好文化故事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做好了,才能赋予旅游业更大的生命力,而大力发展旅游业也可以更好地传播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做好文化的“显化”“活化”和“转化”,是发展文化旅游业最重要的工作。
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上,要结合黄河生态治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拥有美丽的草原风光,可以在开展草原游的过程中让游客体验民族美食、感受民族风情。此外,要利用和保护好长城等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创新机制与办法,积极寻求跨省合作与开发黄河文旅资源。
内蒙古黄河流域内天然次生林、天然草地较少,有大片沙漠、戈壁地带,生态压力巨大。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发展上就不能只着眼当前和局部利益,要站在全国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立足战略定位,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必须坚持生态先行,保护好文化遗产。通过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黄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才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追求的最终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