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的“鸿雁——中外名曲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家范焘执棒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携手中提琴演奏家苏贞,精彩呈现了两首中提琴协奏曲:温暖质朴、散发出浓郁思乡之情的《鸿雁主题随想曲》,在时代变化中迷茫忧伤、激情与悲情交织的《那个年代》。其中《那个年代》为首演。苏贞的演奏感情丰沛、音色变化丰富,时而激情迸发时而如泣如诉,让现场观众随时代风云变幻或忧或喜,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潸然泪下。
借鉴民族乐器演奏技巧
《鸿雁主题随想曲》由作曲家姜万通根据内蒙古巴彦淖尔民歌《天鹅》作为创作基调,加入蒙古族长调和舞蹈音乐素材发展而成。作品自年面世以来,作曲家根据演奏的需要将其改编成大提琴与乐队、中提琴与乐队等多个版本。
这首作品有三个自由华彩部分,充分展示独奏中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蒙古族鲜明的音乐风格。苏贞的演奏充分发挥了中提琴的歌唱性,音色醇厚,比如,音乐一开始由独奏中提琴呈现引子,模仿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的表现手法(如马头琴演奏中常用的滑音、抹音、打音等),营造出草原广阔无垠的意境,表现蒙古族人民的宽广胸怀。
第二部分具有蒙古族舞蹈的节奏,表现出欢腾热烈的气氛和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其中运用了中国戏曲中的锣鼓经“马腿”节奏,特别具有动感、激情,不断推动音乐达到高潮。
而第三部分表现更加宽广、辽阔、自由的意境,演奏时,将揉弦的速度放缓,同时借鉴马头琴的揉弦手法,在渐进过程中缓慢融入揉弦并加大频率和幅度,使音乐的色彩浓度和情绪变化更加丰富。最后,独奏中提琴虚无缥缈的泛音,在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情境中渐渐消散而去。
优美旋律直抵心灵深处
“《那个年代》讲述的是一个人处在黑暗时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她来到灯红酒绿的人群中,试图用疯狂的舞蹈来逃避现实,却发现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忧伤。她失落地回到家,突然远处有一点灯光亮起,仿佛告诉她,未来是有希望的。这首作品最开始打动我的就是作品的主动机。我帮作曲家录了个小样之后,有好几天,音乐一开始的旋律就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个旋律真的太美了,它走到了我心里。”苏贞介绍,曲作者李勋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对弦乐作品有着精准的把控,对弦乐器特别是中提琴音区的高超运用,是很多作曲家望尘莫及的。
作品仿佛在述说一个人的回忆,分为三部分,中间表现舞蹈的部分像狂欢,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人生情感体验——无论身边的世界多么繁华嘈杂,在主人公心中,都觉得跟这个世界无缘、无关,音乐表现了非常复杂的内心活动,相当巧妙、抓人。苏贞介绍,《那个年代》在演奏技术方面的挑战特别大——作为一部现代作品,它的演奏方式并不完全遵循古典风格,包括气口的处理、乐句的分配等,都力求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首作品的音乐效果非常具有画面感和戏剧性,如何能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对演奏者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除此以外,作品中还经常出现突然的大换把以及滑音,还有一些充满技巧性的小细节,都需要演奏者反应极其灵敏。
演奏家与作曲家共同修订
苏贞介绍,《那个年代》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内部试演,之后作曲家对乐队、独奏部分分别作了改善与调整,此次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为首次公演。乐团的演奏家们也特别喜欢这首作品。
“每次演奏这首作品我都有不同的感受,会把自己以往人生的许多感悟融进去;每个听众都有自己的‘悲伤年代’或‘欢乐年代’,听到这首作品的旋律,就会想起一些或充满激情或忧郁悲伤的往事。我个人认为,《那个年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中提琴与乐队作品之一。记得在修改这首作品时,我和李勋老师一句一句地分析,探讨每一个乐句应该是什么感觉,讨论了两个多小时。作为当代的演奏家,能够与优秀的作曲家一起工作,真的很幸运——好比搭建一座房子,作曲家是设计师,我是工程师,我们一起努力把房子建起来,这是非常宝贵的经历。”苏贞表示,这首新作品在演奏家与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经历了二次创作,在舞台上由指挥带领演奏家们又进行了深层次的发挥,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这对推动中提琴创作发展是一次积极的探索。本报记者徐丽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