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马头琴 >> 马头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径探析

来源:马头琴 时间:2023/5/29
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作者:药劲松郭景福

摘要: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六大草原之一,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发源地,畜牧业是呼伦贝尔草原牧民赖以维持生计的支柱性产业。现从呼伦贝尔市牧业的发展战略出发,指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压力增加、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保护草原资源实现“人-草-畜”良性循环、构建现代牧业体系探索现代化发展新路子及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人才建设制度等发展路径。

中国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7%[1],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草原大国之一,不仅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珍贵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作为仅次于森林的第二大绿色生态系统,草原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同时在牧区生产、牧民生活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三牧”(牧区、牧业、牧民)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主要有六大牧区,其中最大的牧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草原牧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人-草-畜”矛盾突出,牧民收入水平偏低。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大力发展牧区,推动牧区乡村振兴战略对巩固脱贫成果、维持边疆稳定和谐及民族团结、筑牢生态屏障、减轻农区压力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2],而且有利于实现加快推进牧区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健全牧区治理体系和实现牧民生活富裕。

1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战略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以生态文化为核心,代表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共荣共存。季节式管理饲养牛、马、羊、骆驼等家畜的牧区生活就是一部分草原文化的真实写照,只有实现牧民牧业牧场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牧区的整体发展,实现牧业振兴。在中国主要少数民族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畜牧业已经成为独立的产业和重要支柱。呼伦贝尔市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走高质量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呼伦贝尔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草原民族文化、多彩的文化传承(马头琴、蒙古服饰、草原歌曲等)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坚持推进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促使传统畜牧业向高产、高质、多产融合发展的复合型畜牧业发展。由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年呼伦贝尔全市肉类总产量同比增长3.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增长10.2%,增速快于城镇4个百分点[3]。基于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指导,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应以“绿色兴牧、质量强牧、品牌富牧”为主线,推进牧业现代化发展,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战略见图1。

图1呼伦贝尔畜牧业发展战略

2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呼伦贝尔市因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得名,呼伦贝尔草原由其辖区内的牧业四旗组成,即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和鄂温克族自治旗,横跨三个不同的草原地带,有“牧草王国”的美誉。草原是发展畜牧业和草食家畜的核心基地。在不断推进牧区的发展中,呼伦贝尔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1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压力增加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年间全国城乡居民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比例18.9%增加到35.2%[4]。在这种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呼伦贝尔草原牧区的畜牧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牛羊禽肉产量由年的20.76万吨增加到年的22.54万吨[2]。与此同时,“草畜双承包”的实施使大部分牧民完全定居化,草原上的固定建筑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大量增加,挤占了一部分天然草场的放牧空间,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不易分解的废弃物等也对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2.2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目前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的牧业生产结构还是以传统放牧为主,造成“人-草-畜”三者间的失衡,畜种、品种及畜群结构不合理,一味的发展羊群,忽视马群和骆驼的发展[5],牲畜增长和草原资源优势减弱的趋势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经营管理上较为粗放且效率低,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牧业发展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

2.3产业集中度不高,专业合作社组织作用较弱

牧业四旗的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知名品牌、高端市场和优势产业的引领。生产组织较弱,每个牧民或者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乡村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及特色。专业合作社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欠缺,相关扶持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组织结构比较松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后劲不足。

2.4科技投入力度不足,专业人才缺失

呼伦贝尔畜牧业现代化的程度较低、资金投入不足、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冷链物流体系不发达等问题较为突出,畜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保障能力欠缺。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牧区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牧区高科技人才的短缺和技术服务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留守的都是些孤寡老人或者儿童,劳动力较弱,劳动技能提高的难度也较大。

3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径

呼伦贝尔市应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原则,优化牧业生产布局,持续推进牧区现代化建设;提升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壮大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区域公共品牌及大力发展生态牧业等,形成以“生态型有机牧业”为基础、建设“生态循环牧业示范区”为目标,以“建设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美丽幸福”家园为基调和以“绿色”“牧区”为两大特色的全新呼伦贝尔。

3.1保护草原资源,实现“人-草-畜”良性循环草原生态资源作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基

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构建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牧区草原高效保护利用模式实现“人-草-畜”的良性循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关系着牧区振兴甚至乡村振兴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畜牧业,允许传统畜牧业和现代畜牧业并存。回溯历史,草原和“五畜”是蒙古人生命的源泉,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五畜”。随着时代的进步,内蒙古草原牧区因骆驼采食乔木的树叶逐渐淘汰它们,并不断降低马匹数量和扩大羊群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5]。在当地草原生态系统中,骆驼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蒙古族倡导的“五畜并存”的放牧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本土知识和经验价值。其次,进一步加大对草原牧区的投入力度,有针对性的不断调整相关政策措施。如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加大绩效评价奖励资金投入,调整完善半农半牧区政补奖资金,构建和强化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再次,不断加强草原生态修复,严格执行草原的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舍饲养殖政策,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采取多种综合技术措施修复退化牧场,促进草原牧场再生,实现多年生优质牧草不断增加。最后,提高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政府要不断加强牧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开设相关培训课程让其深刻认识到草原的重要性。

3.2构建现代牧业体系,探索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现代牧业体系由现代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及经营体系三部分组成,共同成为构建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现代牧业体系的基础,不断推动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3.2.1现代牧业产业体系

以现代牧业发展为主线,拓展现代畜牧、生态草牧业、精品特色等发展模式,拓展牧业多功能性,推进牧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功能、多维度的现代牧业产业发展平台。呼伦贝尔草原现代牧业产业体系构建见表1。

表1呼伦贝尔草原现代牧业产业体系构建

3.2.2现代牧业生产体系

现代牧业生产体系以完善牧业、检查生产设施、保障生产输出为主线,重点解决牧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牧业,并制定现代牧业生产环节安全标准,健全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制度。大力推进发展绿色生产,提高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电商化、绿色化水平,从而提高牧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新巴尔虎左旗为例,依托新巴尔虎左旗现有的资源,以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为推手,大力推进现代牧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新巴尔虎左旗现代牧业生产体系构建见图2。

3.2.3现代牧业经营体系

牧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单个牧户在面对风险时有较大的脆弱性,通过深化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促进牧业规模经营、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培育壮大养殖大户、家庭牧场,牧民合作社、牧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最终构建现代牧业经营体系形成“政府+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牧场)+牧户”的新型牧业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避风险和规模化经营。

新巴尔虎右旗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素有“鸡鸣三国、草原牧歌”的美誉。年按照“先行试点、重点突出、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思路,全面启动了牧区现代化试点工作,以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和阿拉坦额莫勒镇“七村一体化”为试点开展了相关工作。从建立股份合作制、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个方面入手调整牧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仅实现了畜牧业划区轮牧方式逐步恢复草原生态和牧区现代化发展,还化解了牧户草场纠纷、邻里矛盾,促进了和谐共有的草原文化传承发展;牧民增收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养殖收入逐步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的多元化转变,实现了转产就业增加收入;通过政策引导、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建立股份合作社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无缝对接,降低了中间环节运作成本,为畜牧业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图2新巴尔虎左旗现代牧业生产体系构建

3.3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制度创新

社会资源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进行有效运转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同理畜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客观规律[6],草原的产权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同时鼓励经营主体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动种养结合等制度设计为恢复草原生产力创造条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牧民减牧不减收。

自年实施“草畜双承包”以来[7],内蒙古草原牧区采取了僵化的草场承包制改革,广袤无垠的草原被分成了一块块“草田”,随之网围栏大量普及。草场围栏围住了牛羊,荒漠化草原,颓废了生态,影响了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网栏人为对牧场的分隔影响野生动物的迁徙、生存与觅食的空间,不利于草原生物多样性。“人-草-畜”生态的失衡使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为遵循草原开放性的自然规律和牧业流动性的经济规律,新右旗积极开展牧区产权制度创新,采取新型股份合作社模式(“芒来”模式),将牧民承包经营的全部草场及牲畜按照草畜平衡标准折价入股组建新型股份制合作社,新型主体“股份公司”(合作社)实现了“管理、经营、销售、分配”的“四统一”,以“大草原”的原始游牧业态再次开启了边疆牧区的制度振兴、文化传承之路。

3.4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人才建设制度

科技是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而粗放型畜牧业难以转变的内在原因就是现代畜牧业发展技术、人才和观念的缺失[8]。国外学者García-MartínezA.等学者也曾指出多数墨西哥牧民强烈需要技术援助[9]。以科教发展为保障,提高牲畜质量,建设畜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从而实现草原高效保护利用。通过教育和科技投入既能实现牲畜良种化、饲养科学化,解决草畜矛盾;又能通过先进的技术治理草原沙化、退化,进行生态建设与监管,实现草原生态文明。政府要不断加强对牧区科学发展的支持,完善制定人才引入政策等。一是推动牧业科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牧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和科技人员队伍素质建设,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如利用金融贷款、购地优惠等政策吸引高科技公司来此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优势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在高效养殖技术、节水控盐、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加工、智慧牧业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力争突破制约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如新左旗广泛普及应用的拖挂式可移动棚车、移动式牲畜棚圈和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等[7]。四是充分发挥牧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导作用,采取理论讲堂、实地观摩、现场授课等多种形式,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种养技能、专业合作社管理与运营、品牌打造等内容的培训,开展高素质牧民技术培训,建立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将传统牧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牧民。

3.5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智慧牧场”模式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牧场”模式,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拓宽牧民的收入来源,从而促进牧区发展。第一,发展牧区电商,这将成为增加牧民收入、释放牧区消费潜力、引导畜牧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新引擎。电商对牧区经济发展能产生“鲶鱼效应”。电商对牧区市场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富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对牧区消费具有明显刺激作用。建立“互联网+”销售平台,为牧民提供网络平台服务,与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平台达成合作,省去中间商环节,实现牧民与客户的直接对接;开通淘宝直播、抖音等直播平台账号,实时展现相关畜产品和牧区的迷人风光;与中国邮政、中通等快递服务公司达成合作,对货物邮递等费用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第二,创新发展模式,善用虚拟网络。可借鉴QQ牧场、芭芭农场等网上虚拟模拟养殖系统,对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的优势突出产品进行整合,让客户拥有虚拟养殖、线下收货的新型体验。如客户可认养一头牛,全程观看牛的生产养殖状况并进行投喂饲料等操作,线上线下全程同步,等牛养成后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将肉牛二次加工成肉肠、牛排等不同的产品并实现邮寄到家。第三,实现科学养殖放牧,传统的放牧方式依靠“人力”来进行,费时费力且费用较高,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智能放牧,如在羊或牛身上放置芯片,利用GPS北斗卫星系统实现智能定位,利用无人机监测羊群(牛群)等的位置;利用远程操控系统对羊群(牛群)的生产养殖状况等进行监控。第四,完善信息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产品追溯体系。在远程交易的各个环节中分设监管部门,对欺诈消费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建设农牧业大数据库和全市数字化草原一体监控平台、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强化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为牛羊等佩戴电子耳标,建立追溯体系档案,让数据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雷达”和“哨兵”作用。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保证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6加强品牌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呼伦贝尔市进一步探索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巩固提升呼伦贝尔市牧业产业扶贫成果。以发展壮大牧业产业集群为契机,加快推进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打造更多专业化、规模化牧业产业集群,推动牧业产业优化升级。

呼伦贝尔三河牛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产乳产肉性能好等多种优良特性,填补了我国乳肉兼用型牛品种的空白,是国家特有的高品质优良品种[10]。依托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现有资源,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区域公共品牌,巩固提升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品牌,加快打造呼伦贝尔牛羊肉等绿色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以绿色有机、无污染畜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强化品牌畜产品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包装形象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打造“呼伦贝尔绿色生态畜产品”地域品牌。积极推进特色畜产优势申报,如呼伦贝尔三河牛、草原短尾羊等,丰富我国肉羊品种资源、提升肉羊品种质量、推动我国肉羊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发展奶业、肉羊产业、马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名优特精”的全新呼伦贝尔名片;重点推进奶业振兴,充分发挥牧业四旗的优势,联合岭西的额尔古纳市、海拉尔区和农垦集团,打造高端干乳制品和民族传统奶制品重要产区;重点推进马产业发展,发挥区域优势(蒙古马),以市场为导向,延伸马产业链,促进马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饲料饲草产业发展,草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不仅对我国畜产品产质量有较大的提升,还能间接缓解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持续推进牧业四旗的天然草地改良,科学控制载畜量,实现草畜平衡,恢复提升草原生产能力。优化粮经饲比例,因地制宜发展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燕麦等高产优质人工饲草料种植。

4结束语

草原牧区已从过去维持生计的单一功能转变为防止返贫、保护草原生态资源、确保边疆和谐稳定等多重功能上来,发展路径也从单一产业转变为多业融和发展,生产方式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牧业生产体系转变等。在经济大环境背景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推动呼伦贝尔草原牧业四旗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及现代化发展是内蒙古传统草原畜牧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牧区振兴、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药劲松(-),女,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郭景福(-),男,山东平阴人,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特色产业。;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机制与对策研究”(17BMZ)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期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