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尔冬升执导的院线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上线网播了!该片前面剧情较分散,但后半部剧情不错,那木汗为救杜思珩和马正元而牺牲那一幕,催人泪下,让观影的我,不知不觉泪湿双颊。
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是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真实历史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改编,以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妹在不同时空的寻亲之旅为线索,讲述了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的一段感人故事。
故事的开端,便是陈宝国饰演的哥哥杜思瀚,因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而自己又得了脑瘤,只剩几个月的生命了,所以,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和母亲的愿望——找到当年送去孤儿院的双胞胎妹妹杜思珩。
杜思瀚辗转打听到,妹妹当年随着孤儿院的其他孤儿一起,被送到了内蒙古,交由当地牧民抚养。于是,杜思瀚踏上大草原,开始了寻亲之旅。
一
妹妹杜思珩的成长和寻亲故事,便随着杜思瀚的草原之行,徐徐展开。
和其他入蒙的孤儿不同,杜思珩一开始就表现出激烈的逃离愿望。
她一开始就不愿意被领养,试图逃走,被那木汗(王锵饰演)的两个好兄弟一起“抓”了回来。来到萨仁娜家以后,她刚学会了骑马,就打算骑马逃走,结果遭遇了沙尘暴,幸亏萨仁娜的丈夫,也就是杜思珩的养父伊德尔(阿云嘎饰演)恰巧从部队回来,救下了她。
十年之后的杜思珩,长成了大姑娘。她穿戴起了蒙古姑娘的衣服首饰,说着蒙语,脸也被草原上的太阳晒黑了,看起来,她与一个普通的蒙古姑娘已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杜思珩依然还是不安心于草原上的生活,她仍执着于去上海,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亲口问一问母亲,当年为什么抛弃她。
为什么抛弃的是她,而不是她的哥哥杜思瀚。
孤儿院小伙伴马正元的重新出现,更加燃起了杜思珩重回上海寻亲的激烈愿望。她和马正元悄悄筹划,并且各自偷藏了一些粮食和食物,一人一匹马,疾驰出草原,准备去上海寻亲。
半路上,二人却不幸陷入了流沙沼泽。眼看着杜思珩就要被沼泽吞没,哥哥那木汗来找她了。
那木汗把手里的木棒伸向马正元,马正元又把木棒递给杜思珩,但杜思珩没有抓住木棒,一下子沉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杜思珩又拼命钻出了沼泽,并且朝着那木汗不断大呼:“哥哥,救我!”
那木汗拼力救出了妹妹杜思珩。但马正元还陷在沼泽里。
那木汗为了救马正元,自己踏入沼泽地,将马正元奋力推出去,自己却深陷沼泽,逐渐被沼泽吞噬。
我看网上很多人,因为那木汗的牺牲,而责骂杜思珩“白眼狼”、“不知感恩”、“作”,还有的说那木汗拼死救下杜思珩,是因为他暗恋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
从影片的一些细节中,的确可以看出那木汗对杜思珩的喜爱。
比如,当杜思珩与马正元十年后重逢,两个人在那里用眼神示意交流时,那木汗很明显有点“吃醋”了。他故意歪着头,挡住身后的马正元,阻止妹妹的目光和马正元交流。
还有那木汗远远地看到妹妹和马正元坐在石头上交谈,他气得一皱眉,二话不说就打马而去。
我认为那木汗作为一个单身小伙子,喜欢上没有血缘关系的漂亮“妹妹”杜思珩,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从世俗条件来看,那木汗配不上杜思珩。因为他的嗓子在小时候发高烧烧哑了,说话含混不清,属于一个半哑人。当地的姑娘因为他是半哑,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在杜思珩刚到萨仁娜家,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时,那木汗就已经是个成年小伙子了。十年后,杜思珩长成了漂亮的大姑娘,而那木汗依然还是个单身汉。
所以,他对杜思珩的暗暗喜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是不能因为那木汗对杜思珩的暗恋,就认为他是一个不高尚的人,认为他救人的行为不是大爱。
要知道,那木汗救杜思珩,是出于对妹妹的近乎本能的关心和爱护,救马正元,却是出于舍己为人的大爱了。
其实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心里有点不舒服。
那木汗为了救出马正元,自己舍身跳进沼泽,当时有个镜头,那木汗是用力把他和马正元的位置扭转了一下,让马正元朝着沼泽外面的沙地,而他自己则深陷沼泽中心,这就等于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马正元。
而马正元被救出之后呢?
他是怎么做的?!
当杜思珩看见哥哥陷进沼泽,眼看就要被吞没时,她本能地要往沼泽里冲,但是被马正元死死拉住了胳膊。
马正元和杜思珩,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那木汗被沼泽慢慢吞没,直至消失。
我觉得,这个细节体现了马正元的自私和怯懦。
当时那木汗的那根木棒明明还漂在沼泽上方的,马正元都没有试图将木棒抛向那木汗,试图去营救他,更别提他再下沼泽去救那木汗了。
对比那木汗不假思索地舍己救人,马正元的怯懦和自私令人鄙视。
二
那么,杜思珩一次次想着逃离草原的家,跑回上海的行为,算不算不知感恩呢?
我觉得,杜思珩这样做,的确有任性、不知感恩的一面,但同时,她的行为也不难理解。
因为,从小时候的杜思珩来看,她的性格就非常倔强、执拗。而且,她一直有一个执念:我要回上海问问妈妈,为什么她当初要抛弃我?
生性要强倔强的杜思珩,在刚刚来到草原的时候,就和小伙伴马正元讨论过,为什么被母亲抛弃的问题。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她是女孩,她怀疑妈妈是重男轻女,所以送走她留下了哥哥。
因为当时负责接收孤儿院孤儿的工作人员,看到孤儿院的孤儿大多数都是女孩子时,曾经感叹过这个现象。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现实。
杜思珩一直想找亲生母亲要一个说法,这个执念已经成了她的魔障。所以,才有了她的一次次逃跑。
同时,杜思珩也是想找回过去的生活,逃离草原上她原本不喜欢的一切。
不同于那些两三岁的幼儿,杜思珩来到草原上时,已经是一个懂事、能思考的小学生了。对事物,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喜好,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了。
从杜思珩这个名字来看,就知道她的父亲不是普通人,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一般人给孩子起不出“珩”这样的名字。
还有,杜思珩的妈妈,去丈夫所提供的单位,却被单位的人告知“查无此人”,可见,杜思珩的爸爸做的是保密工作,这一点,杜思珩的妈妈在和别人聊天时也提到了。
杜思珩的爸爸,很可能从事的是国防科技工作,也很可能为了国家的安全事业献身了。因为,在杜思瀚和母亲的对话中,在杜思瀚的回忆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父亲这个人。
爸爸为了事业而牺牲了自我,也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和女儿。
如果杜思珩没有被送到孤儿院,那她的未来,不会是在草原上挤牛奶,而是会和哥哥杜思瀚一样,生活在大上海,有自己的工作和追求。
萨仁娜一家,的确对杜思珩有着养育之恩,但不能因为杜思珩想离开,就认为她是“白眼狼”。
想去寻找亲生母亲,想回归自己从小喜欢和向往的另一种生活,这有错吗?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被别人收养的养子女,有没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报答养育自己的养父母,这是投桃报李,是应该的,但养子女也不应该被道德绑架,没有了自己追求生活的权利。
杜思珩不安心就这样留在草原上,嫁人生子,是她对既定命运的不服输和抗争。
同时也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人生的矛盾和冲突。
杜思珩不是错在想离开,而是她离开的方式错了。
从萨仁娜一家三口的表现来看,虽然他们都不希望杜思珩离开,但是,如果杜思珩铁了心要去上海寻亲,相信萨仁娜一家也会同意的。
在杜思珩和马正元偷偷跑了以后,在那木汗去追妹妹以前,萨仁娜拉住儿子悄悄说,如果思珩想走就让她走吧。
还有在思珩小时候,说到将来要回上海的话,养父伊德尔曾经亲口答应他,到时候和萨仁娜一起陪她回上海寻亲。
所以杜思珩根本没必要偷跑。要寻亲可以跟养母直说。
养母萨仁娜当然会舍不得思珩走。但就凭思珩从小到大的犟脾气,到最后谁能犟过她?
三
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不知真假。
说是《海的尽头是草原》在北影节播映时,里边是有一个细节的,这个细节在后来公映时删掉了。
删掉了哪个细节呢?
就是在杜思珩小时候骑马逃跑被养父救回来那次。夜晚,伊德尔和妻子萨仁娜有一次卧室谈话。
萨仁娜跟丈夫说,儿子那木汗也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但是他嗓子坏了,当地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正为此事犯愁。
据说原先片中有萨仁娜向丈夫提出,让杜思珩给儿子当童养媳的想法,被丈夫否决了。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影片中,并没有这个细节。
其实,如果真有这个细节,我倒觉得保留更好。
保留这个细节,可能萨仁娜的草原母亲形象就没有那么无私完美了。但是,真实的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即使萨仁娜曾经有此想法,也无损她对杜思珩的爱。
该影片的主题是,“爱的辽阔,跨越山海”。真实的伟大的爱,并不是来自于真空和道德,而是超越了人性的自私,所自然而然迸发出的一种博爱。
萨仁娜一开始主动请缨去照顾孤儿,在收养杜思珩以后,给她的爱比给儿子的还多,就连那木汗都“嫉妒”了,和父亲说,妈妈爱思珩比爱我还多。最后因为思珩的任性偷逃导致了亲生儿子死亡,萨仁娜也没有责怪杜思珩,而是对丈夫说,可能一切都是天意吧。
像萨仁娜这样的草原母亲,可能并不是完全无私的,但她们主动领养孤儿,把孤儿当亲生子女一样疼爱呵护,抚养他们长大成人的行为,却是出自于本性的善良、仁慈和博爱。
影片中的那位草原老师,其实更让我感动。
谁都想领养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但是这位老师却自愿领养了腿有残疾的孩子黄宝哥,还精心给孩子手工制作了一支拐杖。让这个残疾孤儿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在那木汗为救杜思珩和马正元牺牲后,杜思珩沿用了哥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不提回上海的事。
她在草原上结婚生子,安心度日,用一生来回报了草原对她的接纳和养育,算是赎罪报恩也算是认命。
当暮年的兄妹相见时,哥哥杜思瀚告诉了妹妹年轻时一直想知道的真相,母亲当年之所以送走她,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因为自己耍了心眼,为了让母亲留下自己,故意淋雨发高烧。
彼时的杜思珩,听了哥哥的话,心情却再没有起波澜。半生过去,已经有曾孙的她,对于过去早已释怀。
而自私的杜思瀚一生都背负着耍手段送走妹妹的愧疚感,孑然一身,老来身患绝症,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
对比五世同堂的妹妹杜思珩,不知老年杜思瀚内心做何感想?
四
最后,来谈一谈这部电影的优缺点,以及演员的演技。
《海的尽头是草原》采用了一个细小的切口和侧面,来展现当年草原人民对那些孤儿的接纳和博爱。
作为名导演,尔冬升谙熟电影拍摄技巧,擅长讲述小人物故事的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合格的感人故事。
但也仅止于合格而已。
作为名导,尔冬升的水准本应不限于此。
该片采用“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是比较讨巧的,也是比较成功的。
但通过三千孤儿(甚至不止三千,看记录,当年入蒙的孤儿应该在万人左右)中的一两个,还是不那么寻常、比较个性独特的一个女孩来展现历史中的大事件,该片的格局还是小了、偏了。
尔冬升虽然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导演,但是感觉他并不适合执导这类题材。
可能是水土不服吧。
而且,我对于该影片中的多数主演选角并不是太满意。
马苏在该片中的演技,在及格线以上,但称不上特别精彩和优秀。
作为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草原母亲的代表,萨仁娜这个角色,为什么不能找内蒙的演员来演呢?
饰演童年和青年杜思珩的两个小演员表现倒还不错。演出了杜思珩的执拗和倔强。
王锵的那木汗帅气是很帅气,演技也凑合,但外形上过于时尚,不太像那个时代的草原青年。
其实里边的草原角色,本应该找蒙古族演员来演绎更合适。也让观众更有沉浸感。
阿云嘎饰演的伊德尔还可以。就是感觉作为一个军人,他的头发太长了些吧。
最后出现的老年杜思珩,是由蒙古族演员、歌手巴德玛演绎的。她一出场,你就会感觉到味道不一样。平静的叙述下,蕴含着流逝的伤痛和沧桑。
尤其是老年杜思珩和百岁老母亲萨仁娜站在一起,开口唱出那句“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再配以草原独有乐器马头琴的琴声,那种悠远辽阔又带有一丝悲凉的草原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
所以该剧中,表现最好的演员,应该是巴德玛和那些本地演员们。其次是陈宝国。
但尔冬升所选的主要演员,大多都是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里的,这是本着人情选演员么?
无怪乎马苏在发布会现场,哽咽感谢尔冬升导演,竟然能真的兑现找她拍戏的承诺。
虽然马苏为了演好萨仁娜这个角色,专门学会了蒙语,全程用蒙语说台词,其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但有一说一,我还是觉得应该选用内蒙本土演员来演绎,才更贴合这个角色。
总之,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在表现力度和演员的选择上,存在不少缺憾,但该片仍然称得上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文/第一滴露珠)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993.html